中国有几高速集团?
目前只有一家,2019年以前是两家的。 以前有“二公”之称的是“公路”和“公铁”,分别指当时的广深高速公路股份有限公司(简称“深高速”,00548.HK)和中车投资控股有限公司(简称“中车上氢”,0376.HK)。
这两家公司的主营业务都是交通基础设施的投资、建设和运营管理,业务聚焦于高速公路和铁路领域。其中,深高速的营收主要来自于收费路段的通行费收入;中车上氢则是通过经营客运专线、城际铁路及城市轨道交通项目的特许经营权,获取项目资金收益。 不过,随着业务的调整,两家公司现在的主营业务已经有了很大不同。
例如,原由中铁建旗下铁建投资控股的中车投资就改名为中车建设,并收购了轨道交通行业资产;而另一家原本从事地铁运营的中车地铁,则被并入中国中车旗下。 同时,由于业务板块的拆分,原来的“二公”也被拆分为“一超”和“多强”。其中的“一超”就是由原先的广联达高速公路有限公司更名而来的广东高速传媒有限公司,专注于广告业务。“多强”则是其他几家业务类型相近的公司,包括信息科技领域的广联达智能交通有限公司、机电设备领域的广联达机电设备有限公司以及环保领域的广联达环境工程有限公司等。
在“八横八纵”高铁时代,高铁产业成为经济复苏与发展的新引擎。而伴随着中国铁路进入“新体制”模式,中国铁路总公司(下称铁总)主辅分离,政企分开、客货分离等系列变革,高铁建设及产业发展再次受到各方高度关注。高铁产业的快速成长,造就了一批依托铁路快速崛起的区域经济“旗舰”,如中国中铁和中国铁建等。
据中铁工程设计咨询集团总工程师潘德强介绍,高铁从诞生以来发展十分迅猛,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高铁已经成为一种绿色低碳的交通出行方式和客流、物流重要载体,在拉动经济增长,服务国计民生方面作用十分突出。
据国家铁路局公开资料显示,在高铁快速发展的拉动下,仅“十二五”期间,全国铁路固定资产投资完成3.58万亿元,比“十一五”增长47.4%;投产3.05万公里,比“十一五”增长113.3%;高速铁路1.98万公里,增长3倍以上。在铁路快速发展的带动下,直接投资拉动和间接乘数效应拉动的GDP分别达到3.56万亿元和11.34万亿元,直接和间接增加就业机会约3600万人(不含装备制造),铁路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十分突出。
此外,在高铁产业带动下,中铁和铁建的市场占有率也得到进一步提升。据中铁和铁建公开资料显示,截至2014年底,中国铁建新签合同额19329.165亿元,同比增长20.80%;而中铁新签合同额为20626.1亿元,同比增长20.36%。两家公司新签合同总额共计4.99万亿元人民币,占全国铁路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70%,而“十二五”期间,全国铁路固定资产完成投资总额为3.58万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