囗的五行属性是什么?

迟鸿铭迟鸿铭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口,在古文字中為兩重“凵”,表示了嘴部可以張開的形貌;金文作「匚」,小篆作「凵」。 《說文解字》中说:“凵,空皃。象形。”所謂“空皃”,是指空虛、無物之貌。這與口的表達功能一樣。而“凵”又像張口的狀態,所以後世多以“凵”代“口”作為字形。如宋體字中的“口”,小篆中的“凵”、漢字的繁體字以及日文中“口”的字形等。

由於古人造字時多用象形法,所以這個“凵”也常作為偏旁出現。如“同”“回”“國”“圓”等字的偏旁都是“凵”。許慎把“冂”釋為“國”旁,就是因為它像一座城市圍著一道牆。 我國古代醫書上對疾病的描述很多用到“口”字,但是用「囗」字的地方更多。例如《素問·氣交變大論》有“風郁為病,從口中入,若飢不欲食”,《靈樞·五味》有“酸先入脾,苦先入心,辛先入肺,鹹先入骨”……等等。這裡面的“口”當然不應該作嘴巴理解,其實它就是“囗”。清代朱右曾著《古文字结构學》中,把“口”字旁的東西都歸類到“囗”字旁,並認為「囗」即「困」字,因為它的字形特點是「裡邊有一个口」。

我國近代著名學者王力先生則明確指出,“囗”是一個簡化的象形字,象形字本來就沒有確切的意義,不能根據構形去強行解釋[1]。因此他反對把“囗”解釋為“國城”或“困”,而是主張把它視為獨立的字符,只負責表達音節,不負載任何其他意思。 這些文字學家們的觀點是極有道理的。因此我們在教訓孩子學習漢字或者自己寫字時也要記住,“口”“國”“困”和“口”是完全不同的字符,絕不可混淆。

以上文字內容如有錯誤,敬请指正。

宇文彩可宇文彩可优质答主

在音韵学上古音系中,国韵母的声调为入声。

在中古音系中,国字的韵母已经混入了德韵(dêk),声调转为入声。而在现代官话中,国字的声调已经转为阳平,韵母也完全与徳字一致。

古韵学家普遍认为入声德韵出自铎韵,国也由此被《声律启蒙》归入了入声铎韵。但在清末的叶辰楠《纳兰性德词新释辑评》一书中,认为古铎韵已分二途,一仍为铎韵(与国字同音),一变为德韵(与德字同音)。

由此可见入声国韵(国之本韵)是由古入声铎韵分化出来的。而国字在上古音中属于东部,因此可得出国字的古韵所属为东部铎韵(徳韵)。

国字的字母是渠母,渠母属全清音。入声铎韵(德韵)只有全清、次清声母,国字的拼音完全符合铎(徳)韵的格律,故可确定国字在中古音中属于入声铎韵。在现代官话的音韵体系中,则属于阳平德韵。

根据国字在韵律上的流变,参照其它汉字在流变中声韵调的变迁规律,可将国字上溯为上古音东部铎韵,声调是入声。由此可将“国”字的汉字密码破译为“东部铎韵入声”,符合汉字“声母、韵母、声调”三要素俱全的密码定律。

国是会意字,本义指邦畿,京都;或指疆土、境域。引申指所从者谓之国,或指宗庙。后来特指封建社会的最高行政区划。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