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京时间几区?
1970年海牙会议通过《国际换日线》,规定全球共划分24个时区。每个时区跨经度约15°,中央经线的时间即为该时区的标准时间(见下表);每个时区都以一个著名的城市命名。其中第一时区和第二时区没有边界,第三时区与第四时区也没有边界,其余每两个相邻的时区构成一个“区时”。由于地球自转的原因,东部地区的时间总是早于西部地区的时间。 当太平洋以东的地区(如美国太平洋沿岸及阿拉斯加)处于白天、太阳上升时,太平洋以西的地区则正值午夜、太阳落下。这样,就形成了从东向西依次推迟一小时的时间现象—所谓“时间差”。为了消除时间差的影响,1884年在华盛顿召开的一次国际电力会议中通过了世界标准时间(The Greenwich Mean Time 简称GMT)的规定。凡加入此规定的国家,其本国时间的计算均以本半球的零度经线为据,即以格林尼治天文台所在的位置作为计算时间的起点。
由此产生的“区时”以本初子午线时间为标准,向东、西各推延一个小时,形成今天的24小时制。但实行这制度有一个前提,那就是所有参与的国家都采用同一指针的时刻,即在任何时候都不存在同一个国家同时有两种不同的区时的可能。
现在世界上已经建立了一些新的区时系统——双基准时区,或称“双重标准时间”(DST)。在这些系统中,一个国家可以有自己的标准时间,也可以有另一个不同于标准时间的临时时间。
在特殊情况下,一国甚至可以使用第三个乃至第N个时间。不过这种灵活性的设置是有严格条件的,那就是在实施这种系统的国家和地区之间能保持时钟的一致性。否则的话,一种新的时间将在这里出现,而另一种旧的时间却在那里延续,这样就会破坏全球的统一。
目前世界上有230多个国家与地区有各种不同类型的区时系统,这使得确定准确的发稿时间和邮送时间成为令人头痛的问题。为此,许多国家近年来开始采用电子计算机自动校时,并以此制定标准的区时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