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那几天拜年?
初一到初三 初一:拜岁(早上)、吃斋饭(中午) 初二:回娘家(上午)、开年饭(晚上) 初三:送年(晚上) 其实,很多风俗都有其历史根源的,不是凭空而来。
一、大年初一拜年,源于古代的“朝贺”制度 大年初一的早晨,天子必须穿着礼服,带着三牲大礼,到宗庙里去祭祀祖先。当然祭祖是假,收压岁钱才是真! 二、大年初二的祭灶神,始于汉代的“谢灶”习俗 古时候,民间以腊月二十三日为祭灶节,正月十四日又有一小年祭灶之俗。 清顾禄《清嘉录·廿四日》中有记载:“(十二月)二十四日……是夜,接灶君祖,供奉经卷。于桌铺上铺黄纸,纸上作画灶,中间顶上有三火,左右供果品。香烛焚起,家人按次叩头祝千寿。” 在这一天,人们不仅要祀奉灶王爷,还要给他送行——“接灶”,在旧时,家家户户的灶台上都贴一幅画着灶王爷和灶王奶奶的画像——这实际上是旧时民间艺术中“门神”类的一种,称之为“灶王龛”或“灶王堂”。 给灶爷送了行,一家人吃完饺子之后,孩子们就可以拿起事先准备好的竹筷,轻轻蘸着糖水,往灶王的画像上去点,以示送行;而灶王爷则会在这一天里乘虚而入,一路飘然而去。又有“灶王爷爷搭扁舟,乘着风儿往外游”的说法。所以,这“接灶”其实也暗含着“恭送灶王启程”的意味在其中。
至于为什么要给灶王画像送行,这里面还有一个故事:相传,灶王本是一位仙人,名叫张单,因为犯了错误,玉帝把灶王贬到下界,让其做了人间一户人家的厨子。 为了惩罚灶王,玉帝还下令:让灶王的头发永远长长不出来,面孔永远不会变老。于是,灶王就长着一张又黑又丑的脸,顶着一头乱蓬蓬的头发。
到了正月十五元宵节,为了庆祝灶王升天,人们要摆上丰盛的酒宴,燃起熊熊的篝火,等着灶王回来。 不过,现代城市的人们已经逐渐淡化了这些风俗,但农村还是有保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