啤酒行业是周期行业吗?
提到啤酒行业,很多人可能想到的第一个词就是“业绩爆雷”,自2018年以来,很多家啤酒厂商相继爆出业绩增速下降甚至是下滑。
而从9月中旬开始,关于啤酒行业有公司大规模提价的消息开始流传,重庆啤酒、山东威海啤酒等厂家被爆出提价,而价格提升多在0.5元-2元不等。一时间,有关啤酒板块业绩将改善的猜想不断被市场传出。
但是就效果来看,效果似乎并不是很大,以9月23日啤酒股的表现来看,青岛啤酒微涨0.34%,重庆啤酒和燕京啤酒则分别下跌0.20%和1.17%。
周期属性显著
虽然对于啤酒股而言,业绩并不那么好看的Q3可能已经过去,但展望Q4乃至来年,业绩好转的确定性仍然不高。
从整个啤酒行业的发展情况来看,2018年以后,我国啤酒消费量已经出现连续两年的下滑。根据数据显示,2019年我国啤酒合计产量333.3万千升,同比下滑2.2%,2020年受疫情影响同比下降10.7%,2021年疫情稳定后产量再度萎缩,同比下滑0.3%。
虽然受消费升级等因素影响,高端啤酒的销量近年有明显提升,但低端啤酒仍然占据绝大部分市场份额,而且在价格战之下,毛利率明显下滑。以青啤和燕京为例,两家公司的低端产品营收占比均在50%以上,而低端产品的价格战非常激烈,两家公司的低端产品毛利率基本在25%-30%区间,加上公司运营成本很难下探,使得低端产品盈利状况不甚理想。
而且,从啤酒上游原材料来看,2021年以来大麦价格大幅上涨,使啤酒厂商的成本再度增加,虽然厂商可以选择提高产品的售价,但是因为消费者的消费兴趣降低,提价的效果并不是很明显。
再考虑到短期来看,2021年过后的产能还在不断地扩张,更多的竞争对手还在涌入市场。也就是说,在可预见的时间内,啤酒行业的竞争环境并不会发生太大的变化,也就是说,行业周期风险仍然较大。
寻找新的增长点
我国啤酒行业从1996年起进入黄金时代,当时人均消费量达到7升,进入饱和状态。2000年开始出现供大于求,厂商开始打价格战。2005年前后,国外四大啤酒集团进入国内,加剧了国内啤酒业的竞争。2011年-2012年,以青岛啤酒、双汇啤酒和燕京啤酒为主要代表的行业龙头企业开启新一轮的并购整合,以提高市场集中度。
直到2017年10月1日,新的“啤酒饮料”一类化妆品从23类调整为15类,取消对啤酒饮料的强制标签标识,促使其进入普通食品行列。2018年5月,啤酒产业联盟成立,旨在加强啤酒产业与国际市场对接,提高中国啤酒企业国际市场竞争力。
种种信号表明,整个啤酒行业正在向着好的方向发展,但即便如此,短期来看,业绩的改善并不明显。不过,对于不少啤酒厂商而言,多元化发展不失为一个改善经营状况的良方。以青岛啤酒为例,公司旗下已经拥有100多个口味不同的啤酒品牌,其中不乏像“青岛纯生”、“青岛时尚”、“青岛铂金8°P”这种高端产品。同时,青岛啤酒在2009年成功进入日本市场,成为首家出口啤酒酿造技术的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
另外,自2017年以来,青啤持续加强同阿里巴巴的合作,“青啤+淘宝”的融合营销模式,也成功满足了消费者多样化、个性化的需求。
当然,除了酿酒企业自身寻找新的增长点,在行业外部,政府也在不断地对于啤酒行业加以引导和保护。2017年,国家工信部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产业政策》,其中第三十七条提到“鼓励品牌经营,促进产品结构优化”。并且2018年5月21日,工信部发布了《关于促进啤酒产凝市场结构的若干规定》,其中提出了四个举措来促进我国啤酒行业的结构调整。
种种因素叠加之下,我国啤酒行业有望实现内部良性有序竞争和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