灾是什么生肖?
子鼠 子鼠在十二生肖中排行第一,与十二地支中的“子”相对应,故称为子鼠。子鼠通灵,传说有“鼠咬天开”的故事,表明了老鼠敢于挑战凶猛的怪物,最后成为“万兽之王”,因此用“王”来命名子鼠是再合适不过了。而且子鼠也是四灵(龙、凤、龟、蛇)之一。 在上古时期,人们普遍认为世界是由水生成的。而子鼠又和“水”息息相关——它生活在水边,以水和谷物为食,并且拥有超强的繁殖能力。所以子鼠就成了“水润万物”的象征,并逐渐演化成了今天的水利图腾。 由于子鼠的首领地位,以及它旺盛的繁殖力,所以在汉代的五行学说中子鼠属火,是主生长和繁荣的阳气。东汉《风俗通义》中记载道:“凡子者,阴阳交而得气之侯;鼠者,天地幽暗,可以象形。子属阳,鼠属阴;子者兹(滋)也,鼠者濡(润)也。故字从子从鼠。” 这样,在汉代五行的范畴内,子鼠就是火热向上的阳性象征。
午马 午马在十二生肖中居第七位,与十二地支中代表的“午”相对应,故称午马。 古人认为世间万事万物均有阴阳之分,且相互依赖、相互作用。而作为动物界的老大——狮子则同时具备马的阳刚之气和马的形象特征,从而成为了阴阳俱旺的象征。
而在民间,人们还赋予午马更多的含义——农家有“午马不耕田”的说法,意思是农历五月不用牛马等家畜耕地,因为“午马”代表五月,此时农活基本已经完成。民间还流行“腊月大雪半尺厚,午马嚼草歇晌头”的诗句,用来形容冬天白昼很短,人们只需要在午时(中午11点到下午1点)休息片刻,其余时间都要赶着马匹劳作。这些俗语充分说明午马代表着旺盛的生机和蓬勃的朝气。
寅虎 寅虎在十二生肖中位居第三,又称作寅虎或墨虎。“寅”字由“广”和“厂”两部分组成,它们的符号代表了屋檐,而屋宇又是安全的象征。另外,老虎是百兽之王,具有强大的攻击力,能够保护安全,扫除盗贼。古人认为,家中若有盗贼,便可“执枪赶虎”,“拿刀斩虎”,“放箭射虎”,甚至“呼童唤虎”,将老虎赶走或者消灭,从而保持家庭的安宁。
另一方面,古人发现树木的年轮有很大一部分集中在春季和秋季,于是他们猜测一定是有生命的生物在春天和秋天进行了繁衍生息,才造成了这个现象。而老虎属于猛兽,又极具攻击性,和树木的年轮一样每年都重新更新,因此老虎就成了一年轮回中最具代表性的动物。 另外,在古代,十二时辰中有两个时辰被单独命名——“子夜”和“黄昏”。其中,“子夜”指的是今天的午夜至凌晨一点。因为子时是一日中最黑暗的时候,而虎是“黑夜里的霸王”,所以子时又被称作“子虎时”。
丑牛 丑牛,又名“丑牛”、“黄牛”。因与地支“丑”对应,故称“丑牛”。 首先,作为农耕民族,牛对于古代中国人民的价值在于耕作。《礼记·月令》中有记载:“孟春,行秋播之种子,备耕耨,修囷仓。”这说明在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就已经意识到了“孟春”这一时节应该准备春耕了。而在《尔雅·释天》中,“丑”字的解释即是“田畯(农官)之行”。牛在春耕夏耘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除了农业之外,在商周青铜器上还经常刻有“丑”字的图案,并且多数和祭祀有关。比如著名的青铜器“饕餮纹方罍”(现藏于湖南省博物馆)的盖顶和颈部的花纹就由一圈圆圈和一个“丑”字构成,而这一圈圆圈恰好构成了鼎盖的形状。
卯兔 卯兔即十二生肖中的兔。因与地支“卯”相对应,故称卯兔。 关于兔子的神话传说有很多,最为有趣的是嫦娥奔月故事。在汉朝著名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史记·殷本纪》中,就有关于“嫦娥奔月”的记载。在屈原所著的《楚辞·天问》中也有关于“羿请不死之药于西王母,羿妻姮娥窃之,奔月宫,罚鼓吹。”的句子。可见在汉代之前,兔子就已经和月亮有了联系。至于为什么是兔子而不是其他动物呢?这或许是因为兔子长着一双长长的耳朵,因此在月光的映射下,就像两只眼睛一眨一闪,如同在奔跑一样。
巳蛇 巳蛇,亦称“巳蛇”、“墨蛇”。与地支“已”相应,故称“巳蛇”。 民间关于巳蛇的神话传说有很多,如《山海经·南山经》中的“诸沃之野……有兽焉,其状如蛇,而无足,名曰蜮(yù),其鸣自詨(xiào)”;西汉文学家枚乘所作《七发》中“虫豸(zhài)出于洞宅,豕蛇起于藻井……”这些都证明了蛇在古人心目中的地位。 和子鼠一样,蛇在五行中属火,且火神祝融(ruò néng)就是赤蛇化身而来。虽然蛇令人害怕,但却受到了古人的崇拜。不仅如此,古人还将一些事物和蛇联想在一起,希望获得像蛇一样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