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销售五行属什么?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我来回答一下。 首先,我们中医是没有五行的概念的(有也是阴阳五行中的“土”),我猜题主说的是西医中的五行。 西医学中的“五行”不是指自然界木火金水土壤日月星辰,而是指“心、肝、脾、肺、肾”五脏,并且以五脏为中心形成了人体五大系统——生理化学领域。
这“五行”其实反映了人类生命活动和自然界循环活动的规律性。 自然界的木火金水代表了一个完整的循环过程——“木生火,火旺金,金生水,水生木”,循环往复;而人体的五脏活动也是这样——心脏是生命的发动机,脂肪等营养物质在心肺的代谢下形成能量供给全身,而肾脏则负责代谢身体的垃圾毒素,肝脏则是这个过程中最重要的解毒器官……这样一个循环,在人体这个微观世界中也同样存在。 从这个意义上说,任何医药制剂进入人体后都要经过这样的过程——“药入体内,先入心,由心化火(体温升高),火旺金,金生水,水生....”(这里强调一下,中医理论中“心”并不是单纯某一个器官,而是指整个心血管系统)
所以,从人体五行来说,任何药物进入体内都要先到达心脏,再由心耗损(通过血液循环把药物带到全身各个部位)、再养(通过内分泌等机制,反馈到中枢系统,调节大脑和整个躯体功能)、再生(脏腑功能的恢复,整体身体机能的提升)。 很多治疗心脏疾患的药物可以迅速起效,而一些慢效药品则需要一定时间才能发挥药效。
当然,药物的“五行”归属只是一个概括性的认识,并不可能像计算机程序一样精确到每个药物都有准确的归属,因为中医学是一个整体观察宏观辨证的学科。 例如,板蓝根清热解毒,归入“热”行;黄连清热燥湿,归入“热”行;玄参滋阴降火,归入“水”行等等。但人参大补元气,却不属于任何一个“行”,因为它既不上火也不伤阴。
卓璇优质答主五行,亦作"五形"、"五胜",指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五行学说,是中国古代的一种物质morphological学说,包括相生和相胜两方面内容,在中医、建筑、命理、占卜、兵法、绘画等各方面得到广泛应用,被视为中华文化重要组成部分。五行学说把世界的本原归纳为木、火、土、金、水五大类,并以五大类之间的生产与制约(相生相克)来解释事物之间的关联及发展变化。
在易学上的应用主要有八字,占卜,六爻,奇门,紫微斗数,堪舆,梅花易数等。传统医学中运用五行的理论解释人体生理病理现象,也用于指导养生和疾病的诊断。中国古代哲学家根据这种思想,发明了一种相生相克的理论。认为,世界的构成是五种物质相生相克的周而复始的运动。
相生就是相互滋生、相互促进;相克就是相互制约、相互排斥。相生,相克,是物质世界运动变化和转化的两个方面,相生,相克,正常地相互作用,构成事物之间的相互平衡关系。它们一旦失去平衡状态,就会出现过度的相生相克关系,从而产生疾病。在中医学中,五行学说运用广泛,其中包括对人体五脏之间关系的解释、对五脏疾病诊断和治疗原则的确立等等。
中医理论中五脏和五行之间的类比,有其历史渊源。在甲骨文中,心从火、肾从水、肝从木,这些类比关系在商周时代已经形成。但当时的商周人并不完全相信心在热病中起作用,肾在寒冷病中起作用,肝在木器(兵器)损伤中起作用。五脏、五行的类比关系,是战国人将《尚书》时代就已产生的五种元素和五脏等人体器官一一对应的结果。虽然战国以前的中国人对五行的认识并不像后世那样系统,但他们相信火能加热人体的心脏,水能滋润人体的肾脏,肝能控制木器(兵器)伤害,等等。他们并不用器官的名字来代替这种对应关系,即不是说“肾”能治寒病,不是说“肝”能治兵器伤,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