黙在五行中属什么?
默是汉字字,读音mò,最早见于甲骨文 ,本义为不言语、不说话等。《说文》解释“默”字曰:“默,不言而乐。从黑,从言。”可见,“默”字的构型,上面部分“黑”表示沉默、不言的意思;下面部分“言”表示音讯、信息。合起来表达的意思是:没有声音的信息。由此引申出来的字面含义就丰富了:有不说话的意思(如“默默”“默许”),也有不发声响的意思(“沉默”“默然”),还有写字的意思(“默写”“默记”)等等。
关于“默”的五行属性,古籍中有记载。《楚辞·离骚》注曰:“默,无名声。”王逸注《九辩》曰:“声默,不闻也。”张铣注《文选·吊古战场文》曰:“默,晦也。”这些注释都提到一个概念——“无声”。这个概念似乎指出了“默”的五行属土的特征。因为土生金,所以“克”的概念也在五行之中占据了重要位置。
古人讲究“阴阳平衡”,又考虑到自然界万事万物的多样性,于是,他们在五行之中又引入了“生”与“制”的概念来对五行的特性加以补充说明——木生于水而制于金,火生于土而制于水……如此循环往复,推衍变化。于是,“生”和“制”的概念被引入到哲学领域,成为了中国古代哲学的一个重要范畴。
基于此,我们可以说“土”是具有“生化”功能的属性,它是充满生机的,是有生命的。但同时我们也可以说“土”是具有“克制”功能的属性,它是不动的,是无声的。这样,“土”的五行属性就完整了。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虽然“五行的相生相克”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长期观测总结的结果,但它仍然是一种抽象的概念。“木”不可能天生就被赋予了“生火”的特性而无视其他;“金”也不可能会自动具有“克木”的功能而忽视其它。
实际上,五行的相乘相侮现象更符合自然界的变化规律。当某一行过于强大时,它会伤害到它下面的那一行;同时,它的上面的那一行也会因它的强大而受损。比如,木旺则欺土,令其难以生化;火上炎则烧木,使它不能条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