贷款为什么要降户均?
所谓“压银行”,就是央行通过调节各商业银行的存贷比(法定存款准备金率+超额存款准备金率)来控制商业银行的放贷规模,从而间接调控整个社会的融资总量。由于我国实行的是存贷比管理而不是利率管理,在基准利率不变的情况下,当商业银行的存贷比上升时,其投放给社会的人民币资金就减少了,反之则增加了。显然,这种调控方式具有直接性、灵活性和可控性的特点。 但这种调控方式也存在着一些无法避免的弊端和缺陷[1] 首先,它忽略了市场的需求方面,只顾及到供给方面,是一种比较被动的监管方式;其次,它对银行信贷规模的管控缺乏灵活性,难以适应市场变化的需要;对货币供应总量的调控效果受基数影响较大,容易形成“基数效应”;最后,它不能起到区分不同企业融资需求的作用,易造成对中小企业的不利影响等。 中央人民银行于2013年7月推出宏观审慎政策框架,引入了金融机构流动性比例这个指标代替了存贷比。即以流动性比例作为宏观审慎政策的调控目标,将金融机构的流动性比例控制在合理水平。
根据《中国人民银行关于建立逆周期货币政策工具的情况说明》中,指出该工具是“在宏观经济降温的情况下,适时运用逆循环手段,加大流动性投放力度,提高M2和社会融资总额增速,为经济发展提供充足的动力” 所以可以看到,降低社融规模和M2增长是央行在面对经济下滑时候采取的主动调控措施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