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几年小学课本?
我上小学的时候(1993-2003),课文中涉及外国的文章基本来自三个来源。
一是人民教育出版社编写的语文教材(义务教育教科书,简称“人教社”),如《小木偶的故事》、《小红帽》、《白雪公主和七个小矮人》等;二是著名作家如巴金的《繁星》、老舍的《草原》;三是语文书附带的读本,有外国名著选段,也有外国散文和诗歌,最经典的是英国诗人雪莱的《假如我是太阳》和普希金抒情诗《大海啊,故乡》。每个年级都有配套的作文书,里面都是优秀作文选登,也时常能看到一些课外读物的文章,像郑渊洁的《智取威虎山》和《狼王梦》、叶永烈的科幻小说《小灵通漫游未来》、曹文轩的《草房子》、沈石的《愚公移山》都曾在我的作文书上出现过。
到了中学,语文课本不再局限于人文社科类文本,开始增加古代诗词歌赋和鲁迅、茅盾等现代作家的文章,同时仍然会选录外国名篇佳作,但数量上已经远不及小学时那么多了,而且涉及的内容更为深刻复杂,不再是单纯的美好童话。不过教我们语文的老师依然保留着在作文中引用名言佳句的习惯,每每读到这样的句子都会夸我们文笔好。那时我最喜欢的外国作家是海明威和不朽的希腊神话,因此引用的最多的也是这两者的相关片段。每次写好作文交上去,等待老师批改的过程中心里总是盘算着老师会让我重新抄写几句什么名言来点缀我的文章。果不其然,批语总是少不了对偶工整、语义深远的名句,偶尔还会有古诗或文言文的名句摘录。记得最深的一次是老师评价一位同学的文章,说她的文字干净简洁,“没有一句废话”(原话记不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