羽子五行属什么?
在2018年央视315晚会上曝光的“百白破”疫苗事件,引起民众对疫苗的极大关注,也让人们认识到,尽管目前我国已经建立了比较完善的疫苗监管体系,但依旧存在很多问题亟待解决。 首先,我国对于疫苗的监管制度仍不完善。 “疫苗管理是一项严肃的事,事关重大必须严格把关!”卫生部原副部长、国家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原主任李斌在接受采访时这样表示。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的定义,疫苗是一种用于预防、控制疾病的微生物制品,具有预防相关疾病发生的功效;而《疫苗管理法》则明确规定了疫苗的管理部门为国务院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即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 但实际情况并非如此简单明了——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就实行了以“属地管理”为主的疫苗管理体制和政策,各地疾控中心负责本辖区的疫苗采购工作并配送给接种单位使用,国家药监局只负责审批上市疫苗品种和生产企业的资质审核。这种模式被一些业内人士称为“以产定管”。
其次,我国的疫苗生产企业的监管力度也存在一定的问题 关于疫苗企业监管不足的情况,中国疾控中心免疫规划首席专家、国家卫健委免疫规划专家委员会委员王华庆曾经指出,目前国家对疫苗生产企业监管有明确的规定和要求,这些规定包括质量标准、生产工艺、检验规程等,但还存在监管不到位等问题。 王华庆说:“我们现在还没有做到全覆盖的检查,有些产品可能还没有覆盖到。还有一批企业没有建成GMP车间。这些问题都是需要我们去解决的。” 根据王华庆的说法,目前除了个别企业之外,大部分企业的生产车间都符合要求,而且所有企业都会定期接受药监局的检查。但是仍有部分药企的设施老旧或是处于停工状态,导致其无法按时交货或停产整顿。这就使得市场出现了供小于需的现象。 然而,即便是这样的监管力度,仍然没能完全杜绝疫苗行业的乱象。
第三,我国对于接种人员的培训力度也不够 接种疫苗是预防和控制疾病最经济有效的手段之一,而做好疫苗接种工作的重要前提就是对接种工作人员进行充分的培训和指导。
但在实际工作中,由于缺乏专业的人员培训和指导方法等因素影响,很多地方的预防接种人员只能按照当地卫生行政部门下发的文件进行接种操作和疫苗使用规范实施等方面的指导培训,从而导致接种工作出现错误甚至事故频发情况时有发生。为此,笔者建议应尽快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来保障广大受种者的合法权益不受侵害。 实际上,自1992年我国开始实行计划免疫制度后,全国的儿童接种率都在逐年提高——至2017年全国儿童平均累计免疫接种率已经达到83.2%以上水平。 但是随着人们对自身健康的要求越来越高以及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往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逐渐被淘汰;再加上目前大多数人群都不了解如何正确识别及判断是否属于正常反应等情况,以至于造成了很多不必要的误会和麻烦现象发生[2]-4 因此,加强对接种人员进行相应的业务学习和业务培训就显得尤为重要且迫在眉睫……唯有如此才能更好地保护广大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