铲五行属什么?
《礼记·檀弓下》载,“丧具不可一日备,其可备者,唯棺椁衣衾而已”(注:现代考古发现的商代墓葬中已经有棺木出土); 东汉应劭著《风俗通义·祭祀》云,“人死日鬼,墓曰阴宅”“棺曰灵柩,言尸在箱中幽暗如病故也”;北魏杨衒之著《洛阳伽蓝记》记载,“世祖太武帝平青州,获古棺一具,漆画千重,纹彩灿烂”;明代李时珍著《本草纲目》卷十七引《相马经》称,“相马先相骨,次相肉,复相腹中宿粮(粪),最后看鞍鞯、辔头、器械,若棺椁、枕席之类”。以上记载的“棺”均指的是棺材。
《礼记·檀弓上》载,“有虞氏用瓦缶(一种陶器)葬,夏后氏用蚌壳葬,殷人用象牙葬,周人用玉石葬。”“棺”在汉代许慎的《说文解字》里解释说,“木葬车。”段玉裁注云,“引申为棺木之称。……今人谓棺为寿材是大误的。”棺原本指用以埋葬的死者的器物,其材质或为木或为竹,后才有石头和金属等材料制成的棺材。
古人重视葬礼,认为葬礼能否办得风风光光关系到死者生前的荣耀与身后之名,因此十分讲究丧葬用材,并形成了一套复杂的仪式。《汉书·王莽传》中记载了西汉末年新莽死后由其子用刀斧砍掉棺盖、凿坏棺木才得到安葬的事情,而东汉时期的《东观记》记载光武帝刘秀之弟济北王的葬礼时也说“棺外斫削木片,以纸钱覆棺,束草成坟”,可见砍坏棺木下葬的做法在古代是极为常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