怪五行属什么6?
“五行”,是指金、木、水、火、土五种物质的运动变化。这种观点在我国古代哲学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它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认识论,同时也影响到了中医等学科。 “五”是什么? 回答这个问题,得从我国古代的计数体系说起。我们的祖先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发现,每当遇上50、60的时候,总是差那么一点,不足以用整数表示。又因为“九”是一个极大极大的数,所以遇到72、81等等也不能用整数来表示。
为了弥补这个缺陷,人们发明了“五”这个数字单位,用来表述这些不足整十的余数。比如49(四十五周零五天)就叫“九阴半”;73(七十三天)叫“一阳升腾日”,82(八十两天)叫“二阳升腾日”等等。这些称呼被写入《黄帝内经》之中,成为中医理论的一部分。
因此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五”就是表示微小、虚无的意思。它不是一个具体的数字。 “行”又是什么呢? 《说文解字》曰:“行,人之步趋也。”“行”本指人的步伐。古人将每一步都分成五段,每走一段称为“一字”或“一行”。这样,一天有两万三千五百次“行”,一年的总“行数”就有八万七千五百次。所以有“行远自迩”、“稳步前进”的说法。
既然行是步伐,那自然是有“形”的,然而这里的“形”不是具体可数的步数。其实“形”指的是“形气”,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精气神”。只有人身有三宝,这才有“行”的可能。 如果将“五”释为微小,将“行”理解为“形气”,那么整个“五行”就可以解释为:精微之气运行全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