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的五行是什么?

匡芸妮匡芸妮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五宗”,又称“五庙”或“五代祠”,是后人对东汉末年曹操、曹丕父子所设置的五个庙号而形成的称谓。 “宗”字在东汉帝谥中属于最尊贵的,比“祖”“高祖”“烈祖”都尊贵,如汉文帝为太宗(高宗);汉景帝为太宗(中宗);汉武帝为世宗(太宗)等等。 那么曹操父子被立了多少个“宗”呢?

《后汉书·献帝纪》载,建安二十五年(公元220年)正月,魏王曹操卒,帝“乃策废魏王操于高陵。……世宗太祖,称武皇帝者也。”可见曹操被尊号为“世宗”。

又《三国志·魏书·文昭皇后传》载,文帝即位时,“初,文帝在邺,每朝诸侯王,退而叹曰:‘朕若登九五,当刑马敬天。’及践祚,其年立春,行视马厩,以马少而贱,不得用于祭祀。入夏四月,文昭皇后崩,立夏,用马祀汉文帝母薄太后。六月丁亥,文帝崩。秋九月庚午,葬孝文帝于霸陵。”裴松之注引《典略》日:“文帝制诏天下,欲立明堂。作元坛。封禅。刻石记功德。”据此则知,曹操被尊号“孝文帝”并加上“世宗”称号。

至于曹丕,则除以上两个最高级的庙号外,尚有烈祖、高祖、太祖等比较低的庙号。

《三国志·魏书·文帝纪》载,黄初二年(公元221年)十二月,“辛卯,丞相亮卒。帝哀甚,至亮墓,临其上,怅然若有相思。”裴松之注引三国吴国张昭著的《汉晋春秋》说:“魏武帝崩,天子哭之于朝。公子衮问尚书令王朗,朗称武帝平生有功臣,当以帝数加以封赏。衮喜,遂入奏天子,请遵此礼。太子丕闻而怒,以为朗教桓、灵二帝为子孙祈福。乃自为祭文,以智水德,为汉家绝后之计。”由此可知,曹丕被尊号为“烈祖”。

另据同书注,魏延死后,蜀兵溃散,文帝追谥延曰忠侯。又据《宋书·礼志》载,陈郡袁氏上言,晋武帝泰始七年,魏文帝下诏群臣议定先帝尊号,魏文帝父曹操被尊为太祖高皇帝。综合以上记载则知,曹丕被尊号为“太祖”。

任蔓宁任蔓宁优质答主

在中国文字中,很多字是表示同一个意思。宗字在殷商时代的甲骨文中就已经有,是会意字,从宀从示。示字指供奉神主的器物,加在房屋下,表示供奉神主的场所。古人信奉多神教,山川、日月、风雨雷电、动植物都有神,还有祖先的神主,这些都放在庙中,作为家族的象征。

宗字的本义是为尊者服务的人,例如宗臣(为君王服务的人)、宗子(为宗族家长服务的人)。从房子里的示字引申为宗庙,宗庙是祖先崇拜的产物,专属于贵族,是王权和族权的象征。贵族的子嗣世代享有在宗庙祭祀的权利,这样宗字又可以引申为继承。《三国演义》第二十二回:“吾久不得卿等之信,惟食思寝梦,不知卿等安稳。吾弟雷绪之丧,吾亦知之矣。但念夭折,深为可怜。”宗绪这个人的名字就是“继承前人的衣钵”的意思。

宗字的另外一层意思是由祭祀引申为家族的辈分、顺序,所以有宗法制度。家族成员在不同辈分中要遵循一定的规矩。如嫡庶的秩序。嫡子继承宗统,享有在宗庙祭祀的权利,地位尊贵;庶子只能参加以长房为小宗的祭祀,不得主持。小宗无世袭的权利。庶子出族之后便成为士大夫和小民。族内的重大事务由宗子主持,其他人不得违抗。这种制度在历史上对于安定社会秩序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发展到后来也有弊病,比如包办婚姻、买卖婚姻等陋习,都与家长制有关。

周代的宗法制度是和分封制度配合操作的。周朝的贵族分为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四级,以土地为主权的标志和等级标准,天子以下,等级依次降低。由上而下层层分封。为了稳定社会秩序,周代分封的时候,在同一个地方不仅分封周王的姬姓贵族,在此,姬姓贵族为大宗,又是当地的小宗;同时将功臣、先世的贵族分封到其国土周围,姬姓贵族在辖区内,对非姬姓贵族和奴隶为大宗。周代的宗法制度等级森严,它和西周社会的礼乐制度、刑法制度是分不开的,周代的各个制度互为补充,互相制约,组成一个整体,有效地保障西周政治的稳定。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