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有没有正在防伪?
以前没有手机支付,网购也不发达的时候,人们都是怎么防止假钱的呢?当时纸币的防伪技术比现代可差远了,只是有水印和暗记等较为简单的技术,但还是有人通过手工造假来骗取钱财。那么,古人在面对伪造的纸币时,他们又是如何识别的呢? 首先,古代的货币制度并没有像现在这么完善,各个朝代对于钱币的制作、发行、兑换等诸多方面都有不同的规定,在鉴别真伪之时也有不同之处。比如西汉时期,法律规定了只有皇帝和王公大臣才有权铸钱,百姓私自铸钱属犯罪。所以如果老百姓发现手中钱币上有帝王印纹或是皇族印记,那肯定就是假的了。而明代初期,规定民间严禁使用白银,只许使用白银钞(相当于今天的钞票),倘若发现有人用银块或银饼交易,则视为伪钞罪。
其次,每个朝代都会制作属于自己的“身份证”——铸币。这些“身份证”上除了会刻有年号之外,还会有皇帝的名字,如大明通宝;有的还会刻有皇帝的诗文,如乾隆御制诗钞;有的会在钱币上刻印吉祥图形,如吉语背福字。如果是普通百姓私铸的钱币则往往没有这些标识。只要看到上面有这些“身份证明”的钱币,肯定是真钱无疑了。
最后,古人还发明了不少日常辨别真假钱的方法。虽然这些方法都较为笨拙,但是却非常有效。 比如在清水中放一块青盐,然后把需要辨别的钱币放在中间,假钱是放不住的,而真钱则能浮起来。或者是在清水中放入生绿豆粉,然后将需鉴别钱币放进去,如果是真的铜币就能飘起来,而假币则会沉在下面。 用醋也是鉴别真假钱的好方法。因为假钱用的铜料里面掺入了其它金属,经氧化后会产生变色反应,用醋就能试出来。要是遇到锈蚀严重的钱币,可用醋浸泡一晚后再行辨别。
肯定有!中国人民银行统一印制包装的人民币进入使用前,已经全部打上了清晰的暗记,而伪造的假币,由于不具备相应的印刷、压印技术,很难仿造。
第一套人民币假币。由于第一套人民币是解放战争时期在十分落后的印刷技术和十分困难的印刷环境下印制的,中国人民银行在当时根本没有能力给产品加上防伪暗记,而是利用不同根据地的印刷设备之间的细微差别,规定以特定印刷厂印制的同一种券别为真币,其它厂印制的同号、同图案的币就当做伪造假币处理。因而,在当时流通过程中出现的仿照第一套人民币伪造的假币没有直接进入流通市场,而是进入了收藏市场,成为第一套人民币的“本别伪品”,它和真币一样流通。第一套人民币在退出流通市场以后,其中某些品种的“本别伪品”反而成了存世量比真品还要少的珍罕品种,被收藏爱好者视为珍品。
第二套人民币假币。这是第二套人民币五角和一元券苏三币防伪失败的直接产物。由于前苏联没有对这些券种的真伪辨认方式加以保密就回国,国内不法分子就用手工挖补和涂改印制了成批的假币投入市场流通,致使人民银行不得不收回了这个券种。但这批苏三币仍然有很多流散在收藏界,在收藏品市场上还可以找到。
第三、四、五套人民币。假币问题随着印制技术的提高和防伪暗记的应用得到了明显的治理,市场上流通的假币大大减少,而一些旧币却成了防伪试验的特殊品种,成了中国印钞造币技术发展的实物见证。在第三套人民币中,有红、蓝、黑三种颜色三罗马字冠号的10元券存世。
第四套人民币的50元和100元高面值券种,都曾经制作带有暗记的样票和样张,这些样票、样张有的由于在最后确定该券种的印刷方案时落选,有的因为发行时的某种原因而推迟印刷以致打在样票、样张上的暗记未能及时打在印制流通钞票的印版和模版上,在此券种大量印刷生产时暗记的式样和打上暗记的位置与样票、样张有不同之处,这些打有暗记和未打暗记的样票、样张也成为人民币的珍罕品种而进入收藏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