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围棋是什么文化?
我学棋的过程也是接触中华传统文化的过程,从四岁学棋到现在已经十多年了,从《三字经》《论语》到诗词歌赋琴棋书画几乎都要略知一二,虽然很多都记不住了,但是学棋给我带来的传统文化的滋养却是根深蒂固的。 比如我们下完一盘棋会背一首诗“梅花香自苦寒来”,赢棋高兴时会背诵“春风得意马蹄疾”或者“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输棋后则背诵“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胜败乃兵家常事”等等。学习过程也有许多传统文化的内容,如“礼节”“让子棋”“手谈”等。对对手要尊敬要有礼貌,下完棋是要握手感谢的;如果这盘棋我输了,我会说“承让”;如果我输了这一局,下一局我要“先手”,这是让子棋里“让先”“让后”的技巧和谦让的精神;而“手谈”则是指我们用双手交流思想,这种精神与古人“遥相惜”用笔墨传情有何异样呢!
还有学习过程中老师经常会给我们讲历史典故如“二王”(王羲之、王献之)“孔融让梨”“李逵断案”“苏秦刺股”“韩信落魄”等等,这些故事不仅让我们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而且也让我体会到了学习的乐趣并由此激发了我对传统文史的兴趣,进而翻看了更多的书籍。因此我认为在围棋中融入中华文化不仅可以提高我们的审美和文化内涵,也会提升我们对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并且从中感受到学习知识的乐趣。
围棋起源于中国,可以说是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蕴含着中华民族对处世哲学、文化思维和传统美德的认识。
围棋是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与思想智慧的集中体现,它蕴涵着辩证思维,其中包括:有形与无形、局部与整体、取与予、攻与守、此与彼、个体与集体、存在与空间、竞争与和谐、矛盾与转化……
孔子曰:“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弈棋恰好可以治“无所用心”之病。孔子又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艺者,包括“礼、乐、射、御、书、数”六艺。礼、射、数可兼磨练品德,乐可怡情操,御可以健体魄,书可以调心性。弈棋恰好可以培养“据德、依仁”的思想品德,可以怡悦情操,可以调心养性,且可增长智慧,与“游于艺”的精神相合。孔子还说到“君子有九思”,其中“思中”一条,讲的是“不偏不倚”,合于兵家尚中之道和棋家尚中之法。孔子的“中庸之道”,更足以概括围棋之道。
儒家思想是“入世”哲学,孔子的“游于艺”及“和而不同”、“中庸之道”等思想主张与棋理亦相通相近。
围棋与中国古代另一大主流思想流派——道家思想也相通。道家代表庄子以“无为、自化、至道”为旨意,围棋以争衡为志向,以攻守为手段,棋势在“有为”中见高明。围棋以平衡为准则,以守为本。从棋盘上黑白二色的平衡,到双方手中所握棋子的平衡,以及弈棋双方你来我往不断转换的形势平衡,平衡在变化中不断被打破又不断被重建。这与老子所讲的“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所揭示的世间万物“对立统一”、“物极必反”之道相通。弈棋正是要把握这种“物极必反”的变化规律使黑白色子在棋盘上“合之于道”。道家思想的另一代表人物庄子的“无为、自化、至道”旨意,从另一角度讲是“在顺应自然中追求‘道’的极致”,这与围棋的本质也相符。围棋讲求“本手、妙手、俗手”。本手是基础,妙手是创造,俗手是失误。基础不牢,难以行稳致远,想要突破、创新、获得胜利首先要把基础打牢,这与庄子的“无为、自化”也相似。围棋是“入世艺术”,“至道”则是“出世之思”,“入世”与“出世”交融。
中华传统文化所追求的“和谐”就是建立在“和而不同”的基础上,这与围棋规则所坚持的“平衡、融合”又是一脉相承。
围棋是集文化、艺术、体育、竞技、益智于一身的人类智力体育运动,是中华传统文化、东方智慧的结晶,是中国对世界体育文化作出的突出贡献,它的影响已经超越国界,被誉为“竞技与智慧的运动,哲理与实践的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