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阳五行属什么时候?

鄢昕莲鄢昕莲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这个问题有意思,首先我们得先了解一下五行学说的起源,以及它的内涵。 五行学说最早见于《尚书·洪范》(西汉)“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但是这里说的五行与后来的五行有很大区别。它强调的是五行之间的相生相克关系。也就是说在这里五行是一个表示关系的名词。

后来周朝出现了管仲的《管子•轻重》,里面第一次出现了五行相胜(克)的理论。“水火者,百姓之所饮食也;金木者,百姓之所兴作也;土者,万物之所以生长成化也……水胜火,火胜金,金胜木,木胜土,土胜水。” 这里的理论已经和后世基本一致了。但问题是他把五行跟五种物质直接划等号了(古人认为五行是由金、木、水、火、土组成的)。这是不对的!

真正的错在这里:以五行之理配合阴阳,生克制化,可以解释世间的任何事物。所以后人就照此办理,用五行来代表一切事物,并且把五种物质作为五行的象征物而加以崇拜。 这样,五行成了万物本原,而且是永恒不变、不可更改的。但它却失去了相胜(克)的意义。

从《洪范》到西汉,人们对五行做了许多研究,但始终没有找到它们的本原。东汉的张衡提出了“五行互根”说“若木性之仁,火性之礼,金地之义,水德之智,土性之言,是为五行之本。”

张衡认为五行之间是相互生发的,没有绝对的胜负关系。这就打破了五行纯符号的性质,赋予他一定的内涵。但张衡虽然找到了五行发展的道理,却不能解释它们为何会发展。或者说他的理论自洽有余,但却不能用来指导人们的实践。因为按照他的说法任何事物只要发展必然走向平衡和谐,可是世界上哪有完全平衡的事物呢?

宋儒朱熹终于解决了这个难题(或者说是南宋程朱理学体系中朱熹解决了这个难题)。他在继承张衡“五行互根”的思想基础上加入了太极图说,认为世界最开始是一个混沌,其中含有阴阳二气,阳清阴浊。在运动过程中阴阳二气化成阴阳两仪,进而演化出四方(四时)和四象(四时之象),再形成五行。而且五行之中各有阴阳,故有金木水火土五行(土居中央,兼含四行),且生生不已。 这个理论自宋代起一直被官方采用,并影响至后世。成为人们评价事物、判断是非的标准。

题主所说的“水土不容”“火炎燎原”“木高枫落”“金满山岗”“水生波涌”分别对应着木、火、土、金、水的五行属性; 而“地载万物”“光照大千”“山峻巍峨”“海容百川”“雨露滋润”则体现了金、木、水、火、土的生化功能。 这就是我对五行含义的理解。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