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大学何中华?
何中华(1956.12--),山东昌乐人。1978年3月考入山东大学哲学系,1985年在该校获哲学硕士学位。1992年在北京大学作访问学者。1993年破格晋升为教授。1995年任博士生导师。现任山东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执行副院长、哲学与社会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美学研究所所长,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
他是中国当代著名学者、哲学家、美学家,当代最具影响力的青年学者之一。其研究领域为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美学基础理论和人学理论,兼营文学、人文。他以“在人的世界中寻找美”作为自己的学术信条,以“关注现实人生”作为自己的学术原则,近年来相继提出了美学研究的“实践存在论范式”、“人是对象性存在”、“‘三元论’存在范式”等,形成了融审美观、人生观、价值观和哲学世界观于一体的学术理论风格,引起了国内外学术理论界的广泛关注和积极反响,在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和人学研究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优秀成果,是一位具有开拓性、前沿性和深厚创新力的“多产”的哲学、美学、人学及文化学者。
他著有《马克思人学理论研究》、《马克思实践观的三个向度》、《存在的追寻》、《人学的视界——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体系论纲》、《现代哲学美学精神寻踪》、《追寻主体的家园》、《20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人学研究史论纲》、《有情天地》、《审美的关照》等专著及文论集20多部,在《中国社会科学》、《哲学研究》、《文学评论》、《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报刊上发表学术论文300多篇,其中有100多篇分别被《中国社会科学》、《新华文摘》以及人大复印报刊资料《美学》、《哲学原理》、《哲学文摘》、《伦理学》、《逻辑学》、《马克思列宁主义》、《邓小平理论》、《文化研究》、《文摘报》、《哲学手册》转载(摘)。其学术成果曾获得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三等奖1次、山东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4次、二等奖4次、三等奖5次及山东省刘勰文艺评论奖、泉城文艺奖、文学评论奖等其他奖励20多次。有关专家评价其“是中国马克思主义人学研究最重要的开拓者和代表人物之一”、“对以马克思主义人学观为视界重新建构新的美学存在论、人生美学,对重新理解和阐释人生世界和人的美以及人的审美世界做出了自己的独创性的学术贡献”,被誉为“中国当代人学理论研究领域最具综合理论贡献的理论家之一”和“中国文学艺术界最有理论建树的人学文艺理论家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