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行什么可以代替金?
五行的起源,最早见于《尚书·洪范》:“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 这里将五行与五大行器官对应。在汉代的京房易学里,又有了“六曜”的概念并与之对应的五行。 《史记·司马迁传》记载了司马迁将父亲司马谈的易经卦象和西汉京房易学的六十四卦进行整合,创造了“八极”的概念用来表示二十四节气: “八极”中的“八极”并非指“东南西北”等简单的八个方向,而是代表着“阴极”、“阳极”两个相对方向的八个节点,分别对应节气中昼夜长短变化的两个极端情况——冬至和夏至。每个节气的“八极”都代表此节气内阴阳消长的极限情况。 在这种解释下,金、木、水、火、土五行对应着“阴极”、“阳极”八个节点中后五个节点的五个元素。
但这样的解释并不能让所有人都满意,尤其是后世出现了更多的五行理论时,就与这个最初的“五形说”矛盾了。 古人又在“五形说”的基础上,添加了“中气”的概念,形成了“五行生克”的说法。即: “五行相生”——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 “五行相克”——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 这样五行就不仅仅局限在“八极”之内,而能向外延伸,适应更多的情况。同时,“五行相克”中还蕴藏着一种重要的力量——“势能”。因为五行是相互耗损的,所以某一行最强的那一个,就会损耗其他各行。“势能”是一种不断移动的能量,它总是向着“最强”的那个方向移动。也就是“弱肉强食”,谁最弱就会被消灭或者被同化。“五行相生”也就成为了控制“五行相克”的一种重要手段。当行到“长生十二运”的最后一步“帝旺”时,五行能量达到最强,而后就要开始下降,进入衰地,此时克我者在我之上,对我产生不利的影响,需要借助生我的五行力量来维持我身之均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