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健力宝被谁改变了?
90年代中期,当时健力宝刚刚走出国门,赞助了亚洲非奥运会项目锦标赛,那时候我读高中,在学校体育场看完比赛后,学校小卖部里有卖印有比赛中场景的健力宝易拉罐,当时非常兴奋,觉得这是一种很时髦的东西,于是买了一罐,记得价格是两块钱一罐,这个价钱在当时可以吃一顿汉堡王了。
后来逐渐了解更多的体育营销知识,才知道健力宝当年能够走出去,进军国际赛场,并能够在竞争激烈的饮料市场占据一席之地,背后有着一个非常精彩的故事。 故事要从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说起,那一年我国的奥运代表团创造了历史,在金牌榜上位列第四,实现了中国在奥运成绩上的突破。
但是大家发现,奥运会期间外国记者拍到的中国人民体恤的模样和我们电视里看到的精神抖擞的运动员居然不是同一批人!原来,根据奥委会的规定,海外奥运健儿回国后要隔离检疫21天,因此我国运动员在美国参赛时,都是自带干粮的,住宿也大多条件艰苦。比如乒乓球选手邓亚萍回忆道:“我们住的地方又潮又暗,没空调,晚上蚊子和虫子太多了,睡不着觉……”
这个时候,健力宝集团向体育总局递上了申请,表示愿意独家承担为国奥队(注:指当时尚未改制的中国奥林匹克委员会)队员提供营养品的义务,并提供300万元作为奖励。
其实当时的健力宝已经面临市场危机,销量下滑严重,如果继续按照传统路线,只能坐看产品衰退。正是这次大胆而又独具慧眼的营销行为,使得健力宝起死回生,迅速挽回了市场份额,并在之后很长一段时间成为了中国品牌和国际赛事紧密相连的象征之一。
不得不说,这次营销活动是非常成功的,以至于后来的诸多商家都以打擦边球的名义纷纷效仿。比如2008年北京奥运会期间,三得利啤酒就打着“京日达营”的旗号,大量投放广告,引起消费者不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