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气湿度怎么表述?
气象学中,空气的湿度有绝对湿度和相对湿度两个概念。 绝对湿度是指单位体积的空气中所含有的水蒸气质量(克/立方米); 相对湿度是指空气中实际含水量与最大含水量之比值,用百分率表示。 在计算时,必须明确是计算湿度的标准,因为不同地区的平均降水量和蒸发量不同,所以没有统一的标准,只可以比较。
大气中的水汽处于不断运动和转换过程中,因此测量得到的绝对湿度是一个时间、空间连续分布的物理量,其数值是无法单独给出的。为了定量描述气体中水分的含量,就必须引入“饱和差”的概念。
在一定的温度下,当空气中水蒸汽的压强达到某一值时,空气中的水蒸汽就能完全液化成水滴而不再继续汽化,这个能使水蒸汽液化的最小压强与温度的差值就是饱和差。例如,温度为T时,使水蒸汽达到饱和的最小压强与温度的差值为2.18kPa·℃。
随着气压的增大,当接近饱和状态时,每增加1 kPa的压强所引起的饱和差变化很小,可以忽略不计。因此可以用近似公式: 来计算空气中的含气量[1][2]。
式中,θ为相对湿度(百分率);P为绝对压强(帕);T为绝对温度(摄氏度)。 在同一地点,气温和气压是恒定的,只要测得相对湿度就可以了。这样就用相对湿度来表示空气的含气量。
由于饱和空气的状态是随温度或压强变化的,需要给出其中一个指标才能确定另一个指标,因此在应用中需按温度定压强或者按压强变温度,从而求解出相对的湿度值。 在气象上一般以温度表示,称为温度饱和点,其定义是:在温度为T时,空气中的水蒸汽达到饱和状态且不能再继续液化的最小压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