蚩是什么生肖?
牛,具体分析如下: 蚩字结构是“羊大”,羊即羊角的形状,一大把的羊角,与“牛角”的结构相似;而牛的形状恰恰符合这个“羊大”的形象。所以用“牛角”来形容“蚩牛”是有道理的。 从字形上看也是生肖牛:古文字中“示”“牛”“音”等字的发音都类似“shēnɡ”,而“生”字的字形则是上面一部分“示”下面一部分“牛”,合起来就是“音shēnɡ”读作“生”的意思了。所以从字形上分析也支持“蚩是牛”的说法。 至于为什么是“丑牛”不是“子鼠”呢?古人造字是很讲究的:“子”是一个像婴儿的小人形,而“丑”是个象形的“弯勾”加一个“丑”字。“曲”是指牛身上卷曲的头发,也就是牛纹,只有小牛才有,成年公牛身上是没有的。
当然还有一种说法: 据说轩辕黄帝正坐在宫院里发愁,有个侍臣进来奏道:“启禀陛下,我们中国氏族的祖先,都是穿耳洞、戴耳环的。”说着,摘下自己的耳朵孔,给黄帝看了。 黄帝一听,顿时火冒三丈地大叫起来:“好个无耻之徒!他们怎么可以这样无耻啊!”吓得那个大臣连连顿首,跪在地上求饶。
原来,当时中国有两个部落,一个是姬姓周部落,另一个就是姜姓齐部落(国)。两个部落的人都有穿耳孔的习惯。可是,这两个部落所穿的耳垂上的孔,是斜着穿的,一直通到耳根后面去。这种穿法,在中原诸国,是最为可耻的事,因为它不像是人的耳朵,倒好像猪尾巴被剪掉了似的。黄帝认为这是十分下贱的事情,于是下令所有有穿耳孔习惯的人都把它拔掉。
这一来,姜姓齐国人可就遭了罪了。因为他们早就有了这样的风俗,现在要让他们改掉,那可如何是好?
有一天,一个叫仓颉的史官向黄帝报告说:“我观察万物,发现牛是有角的,羊是无角的,若把动物的犄角弯进去,做成‘示’字边的样子,就可以用来区别‘未羊’和‘丑牛’了。”
黄帝听了连声说好,马上就命令仓颉主持,按照他所说的办法,制造了一种新的字符,以便表示“未羊”和“丑牛”的区别。 这种新字符制造好了以后,黄帝叫仓颉把两个字符拿给他的史官们看,让大家都学会。 这些史官们看后,都纷纷摇头,表示这种“示”字边的新字他们实在难以认读。因为古文字中根本没有类似形体的东西。
于是,仓颉就对他们解释道:“你们别看这个字像‘未’又像‘丑’,其实它表示的意思是‘牛’啊!” 众人听罢,个个伸出了大拇指,称赞这个发明实在是太妙了! 这个发明创造的文字,后来就被人们叫做“牛字”或“丑字”。并由此引申出“丑恶”、“耻辱”等概念和词组。
龙有五兄弟,分别是“囚牛、睚眦、嘲风、蒲牢、狻猊”。“囚牛”是老大哥,它平生好音乐,因此常出现于一些胡琴头上;“睚眦”,相貌极其凶猛,是看到不顺就发脾气的二哥;“嘲风”,是老三,平生好险,常出现在殿角走兽上,用于消灾避难;“蒲牢”排行第四,它形似狮虎,好上了,因此常在大钟的把手上见到它的形象;而作为老五的“狻猊”形状威严又平静,常出现在宫殿门上或香炉上。虽然这五龙神的说法,与西方文化中“双角为龙,独角为麟”的说法有所差异,但在中国的民间传说中倒是一直流传颇广。
其实五龙神的说法,还影响到了周边一些国家和地区。例如在中国文化影响深远的日本,就有“八头龙、五头龙、三头龙、二头龙和无头龙”五种龙神之说。而在台湾,龙子的传说,又有与大陆说法差异较大的说法:龙生九子不成龙,一囚牛、二睚眦、三嘲风、四蒲牢、五狻猊、六赑屃、七狴犴、八螭吻、九龟趺。
台湾说法中排名最后的“龟趺”在大陆的龙子传说里倒是挺有名气的,它是一种龟状的龙,由于寿命很长,因此常用作驮神龟,在一些古迹或者寺庙内,不少石碑下面都有这尊石雕。其他排名靠前的龙子,除了前面提到的“囚牛、睚眦、嘲风、蒲牢、狻猊”五种外,增加了“赑屃、狴犴、螭吻”三种。排在第六位的“屃赑”和大陆文化中说法基本一致,它是龙的儿子龟孙子,因此既长了乌龟背的身子,又驮着龙的头,专门驮石碑。排在七、八位的“狴犴”和“螭吻”,与大陆的传说略有不同。大陆说法中的“狴犴”常镇狱之神,因此常出现在牢房门及柱子上,而台湾说法中,“狴犴”是看门龙,所以出现在官衙或者寺庙门口。大陆说法中的“螭吻”通常被看作是雨神,有防火消灾的能力,因此常在殿角或屋顶见到它们的身影。而台湾说法中的“螭吻”则是贪吃龙,一般出现在石雕上。
以上所讲到的关于龙的传说中涉及到的九个龙子,与现实中的生物有着几分相似之处,这又涉及到一个中国古代所讲的象形动物,西方文化中则有一个名词“拟人化”。
按照中国文化的说法,龙可以“变化自如”,因此长什么模样,恐怕除了龙自己恐怕也没个准确的说法。例如“囚牛”像牛,“狴犴”像虎,“狻猊”像狮,这三种说法倒是很相象。而例如“蚩”、“螭吻”、“睚眦”、这样的龙,只能象形的去找一些与它们相似的动物了。例如“蚩”、在西方文化中就类似一种“拟人怪兽”。“螭吻”类似于一种怪鱼或者鳄鱼。而“睚眦”这种龙倒是有点像一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