场内货币基金的区别?
说到货币基金,可能大部分投资者的第一反应就是余额宝、零钱通等理财产品,但其实公募债券基金中有一类货基,收益和流动性都相当不错。 这一类基金就是在交易所上市的场内货基——货币ETF。 由于是交易型产品,所以场内货基的灵活性很高,除了和普通开放式基金一样的申购赎回机制外,还可以实现T+0的交易模式(一天之内可进行多次买卖),而且价格实时变动,交易过程中不存在折溢价问题。 对于需要高流动性的用户来说,是非常不错的选择。
目前市场上共有18只货币ETF挂牌上市,主要分布在北京、上海、深圳三个交易所在融资易、同花顺、大智慧等平台都可以看到它们的报价。 那什么是影响货基交易价格的主要指标呢? 影响货基的价格主要有两个因素:
一、基金份额持有的资产--基础资产的净值情况; 二、基金进行合理组合投资,争取的最优风险收益情况。 要了解这两个因素,我们得先知道场内货基的投资方向和投资策略。 根据《公开募集证券投资基金运作管理办法》规定,货币基金80%以上的基金资产可投资于现金或到期日在一年以内的国债、央行票据和其他高信用等级金融产品。 我们可以认为,货基的基础资产主要是现金、高收益率的短期国债以及优质企业发行的短期债券。
而为了追求最优的风险收益比,货基一般会采取“以票定底”的策略,也就是先把基础资产买好,然后再根据基础资产的价值进行组合优化。 在具体投资操作上,不同的货基管理人可能会有不同的选择。 有的货基管理人会采用“全持有”的策略,将所募集资金全部购买高收益率的短期债券,然后持有至期末卖出。这种方式下,货基在周期末的收益率与所持债券收益率保持一致。
也有部分基金经理采用“动态再平衡”的策略。即在基金募集完毕后的固定时期对基金资产进行重新配置,使基金资产中的现金与债券保持一定的比例关系,一旦债券价格上涨,超过预期值,则卖出持有的债券,把钱放到更安全的地方——现金或者更高收益的债券里,反之亦然。 还有部分货基管理人会采用主动管理的方式,试图获取超越市场平均的收益。他们会在严格控制基金风险的前提下,积极寻求投资机会,适当增强收益。
无论是“全持有”还是“动态再平衡”的策略,最终都会反映到基金的价格上面来。 我们日常看到基金的净值都是按照上述三种方法计算出来的估值结果。
当然,对于普通投资者而言,最方便的还是通过货币ETF的交易来进行套利操作。 不过需要注意一点,货币ETF存在套利空间并不代表着基金值得买入,因为要使得套利成功,基金必须同时满足两个条件:
第一,市场必须有效率,否则无风险套利不可能发生;
第二,交易成本大于0,这意味着基金价格相对于其价值必须有正的偏离度,才能产生套利空间。 如果遇到股价长期低于其内在价值的状况,无论有无套利空间出现,都是值得我们买入的好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