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q结局及原因?
《阿Q正传》的结局究竟是怎样的呢?或者说,阿Q到底死了没有呢?对于这个结局,现在存在着两种说法。
一是《阿Q正传》是有结局的,结局正像人们预料的那般,阿Q最终没有被轻饶,而是被枪毙了。
二是《阿Q正传》是没有结局的,阿Q直到死,也未经过审判。因为他没有罪,他的“罪”是没法审判的,所以他“无罪而死”。
那么究竟是哪一种呢?或者说,到底是结局是哪种呢?其实这都是的,这个是没有定论的。因为第一个结局是阿Q被枪毙是在小说正文以后的事情,是别人的想象,不可靠的。而第二个结局,因为是小说叙述的,是不全面的,也是不可靠的。
阿Q到底死没死,什么时候死的,真的无法得到答案。但这在实质上并不重要,因为说到底,人们只要记住阿Q的精神的胜利法便够了,至于他什么时候死,是活是死是枪毙是坐牢都无所谓了。
其实对于阿Q的结局,我还想多说一些。因为我觉得,对于他的结局,我们不应该只停在表面,而要透过表面现象看问题本质。虽然对于他的死,我们无法做出明确的定论,但是,却可以从另一个意义上得出一个更合理的推论的。
为什么这么说呢?
原因是:对于阿Q的死我们无法定论,因为正真知道内情人只有鲁迅先生,可是鲁迅却选择不告诉我们。由于他不愿意告诉我们,我们自然也无法知道正真的结果。但是阿Q有没有死,死或者没有被枪毙,却可以从另一层意义上理解。
阿Q被枪毙是在第二次革命(1913年)之后的事情,而第二次革命之前的阿Q又处在封建制度统治之下,而封建制度是最讲仁义道德的,那当时的封建制度会不会审判阿Q呢?这自然是会的。而封建制度下的阿Q会是什么样的情况呢?自然也是会被枪毙的。可问题是枪毙他也是违反“罪刑法定”原则的——因为他的“罪名”封建制度下是不能判罪的。那么封建制度下该如何处置阿Q这等“有害于国民的人”呢?
答案自然是挖眼充军之类的。——这已经算是挺不错的了。
可问题又来了,阿Q只是癞痢头小尼姑赵婆婆家的小尼姑偷了苹果的偷窃犯罪,而且还只是小案子,小案子一般哪用人审,在堂上“拍案一下就批定了”!——连打板子都算轻的!更不用说其他的了。可见,如果阿Q真的被“正常”审判的话他会是什么处境了。
而此时,假如将阿Q放出去,会怎么样呢?
我想,以阿Q的精神胜利法来看,他根本就不会甘心屈从于这种后果的。虽然他可能最后还是会被打死,但那是他的自尊心所不允许的。所以,以阿Q的精神状态来看,如果真放了阿Q,他会想方设法联系以前的老朋友(当然,包括“革命党”),让他们来为自己“出头”,为自己“翻案”。——他之所以不做“出头鸟”,是因为他知道,这“鸟”是没人帮你翻的,而他自己又根本没有自首的勇气和机会。
结果呢?
结果就是我们看到的:“不久,他被人遗忘,连阿Q这个名号也无人提起,直到阿Q被枪毙。”
所以,我总的结论是:
不管是1913年还是1919年,阿Q的结局都是被枪决,被枪决不仅是阿Q,还有所有被革命“革命党”所杀伤的人,包括那个被打死的“假洋鬼子”。
个人觉得,这个结局才是最合理的,也是最让读者满意的,阿Q的死,死的虽是血肉之躯,但永恒的是他的精神——作为中华民国的国民,不管他是怎么样的一个国民,但他至少做了一次真正的,彻彻底底的,不夹杂任何杂质的最纯粹的精神胜利法式的“无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