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时虎五行是什么?
“申时”指的是15:00-17:00这个时间,在古时一天分为12个时辰,每个时辰都是根据太阳的高度来划分的,以北斗七星的斗柄所指的方位而定,“子时”指夜半,也就是今天23时至凌晨1时;“丑时”指鸡鸣,就是凌晨1时至3时;“寅时”指平旦,也就是3时至5时;“卯时”指日出,为5时至7时;“辰时”指食时,即上午7时至9时;“巳时”指隅中,9时至11时;“午时”指日中,中午11时至下午13时;“未时”指日斜,或者申时,下午13时至15时;“酉时”指日落,为15时至17时;“戌时”指黄昏,17时至19时;“亥时”指人定,19时至21时;而“子”时又回到起点了。因此古人用十二地支来表示一天的时间,并且形成了固定的计算方法:子时不早于23点,不晚于1点;丑时不晚于1点,不超过3点…… 那么这种计时法与现在的计时法有什么区别呢?比如现在时间是上午8时35分,按古计时法应该这样表示——戊辰 庚午 乙巳 丁亥,其中“戊辰”代表上午5时至7时,“庚午”代表11时至13时,“乙巳”代表15时至17时,“丁亥”代表夜间21时至23时,共8小时35分钟。
“戊辰”与“庚午”之间相差6个小时(实际上只有5小时47分钟),而“乙巳”与“丁亥”相隔6个小时(实际也是5小时47分钟)。古代的计时间和今天的计时几乎完全相同。 但是有人发现了疑问,如果按古计时法,那么“甲午时”应该是中午11时和13时之间,可现在是12时至14时哦!怎么多了一个时辰?其实这是因为古代一个时辰等于现在的两个时辰,而且多出来的这个“午时”是阴历12月的“小寒”之后到“立春”前的“小寒”,而阴历一年有354或355天,所以过了一年或者两年以后就到了“甲午时”,这恰好与现在的计时法一致。
至于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那是因为我国古代采用“干支纪年法”而不是现在世界的通用的“公历”,而“公历”是国际通用的计时法,它是按照太阳的周年运动来规定的,每4年年中有一天是“夏至”,这一天太阳从北回归线向南方移动,而“冬至”则是在每年年末。农历则是以月亮圆缺变化的周期为基础制定的,每月初月为“朔”,月末为“望”,其中“望”的时候月亮最圆,而“晦”则是月相变亏,为每月最后的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