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属什么生肖?

强永昌强永昌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周礼》中说,“太史掌天官之一祀,谓五帝之五祀也”,又说“大史,邦君之典司”;《汉书·律历志》中记载了汉代人编撰的《世经》所记载的帝王年代,其中黄帝在位100年,颛顼在位78年,帝喾在位70年;而到了唐太宗贞观年间,国子祭酒褚亮等奉旨修《隋书·礼仪志》,其中记载了开皇正月初一(581年2月24日)新建立的太岁神庙中的仪程,其中有一项就是“进初牲”,即宰一头牛作为祭祀太岁的礼物——这头牛的祭祀品由朝廷官方支付费用。

这些记载都表明在古代中国君主制时期是以帝王年号纪年法计算年份的,并且把每年元旦(农历年初一)作为一年之始,而把正月初一作为农历新年。从汉代开始,正月初一这一天政府会给百工放假休息(见《后汉书·明帝记》),到唐代更明确地规定春节休假五天(《唐会要》卷八十一),一直到民国时期(参见张中行的《民国旧事》)。农历大年初一作为新年是从汉朝开始的,而在此之前是腊月新年,也就是今人所说的“除夕”。

因此说,从古代文献记载来看,十二生肖中的“虎”应该是生肖虎年,而不是现在的寅年。 当然,也有学者认为,十二生肖中的“虎”指的就是寅年。例如郭沫若先生就认为:“寅年是虎年,丑末都是牛年。”“子鼠、丑牛、寅虎……”(见于他的《甲申元岁》)。但是笔者查阅了许多资料,发现这种观点并没有得到广泛支持,特别是得到现代生物学家的认同。

个人以为,以上两种说法都不足以完全令人信服。因为古代的“寅”字除了表示地支十二宫的“寅”之外,还有一个意思是指称“虎”(详《汉语大字典》944页)。也就是说,在表示“虎年”这一含义时,“寅”和“虎”是两个同义的名词。那么,当“虎”和“寅”分别单独出现或是组成固定词组“寅吃卯粮”“悬虎头”的时候,就很难说是哪一个的意思了。

其实,我们现代人的阳历农历属相推算表就是按照古人的算法做的!只是农历没有闰月,古人以每月初一为朔,十五为新月望,所以每个月初一是新的开始,而我们现在农历十二月三十或者二十九的“除夕”指的是今天晚上12点之前的时间段,而古书中说的“岁除”其实是现在的“过年”(初二)这一天!这样推下去,我们的祖先把每年的第一天看作是一年伊始,而把正月初一作为“元旦”来庆祝(这个日期有变动,汉武帝以前是一月初一,隋唐以后改为腊月初一)。

所以按古人的算法我们是应该算作“属虎”的。 但是,如果真这么算的话,有个问题没法解释:我们的祖先为什么如此计算时间?他们又是如何知道每一年哪一天是新的一天的呢?事实上,现代人用科学方法已能精确推算出每个农历年的具体日期,但我们却永远难以了解先人根据什么规律把每一天和每一个月都安排得如此紧凑。

牛叶菁牛叶菁优质答主

属兔。按照中国的十二生肖属相,十二地支、六合、八卦、五行、干支五行、元辰、周易学说和民间传说:申猴(生肖猴)、酉鸡(生肖鸡)、戌狗(生肖狗)、亥猪(生肖猪)、子鼠(生肖鼠)、丑牛(生肖牛)、寅虎(生肖虎)、卯兔(生肖兔)、辰龙(生肖龙)、巳蛇(生肖蛇)、午马(生肖马)、未羊(生肖羊)。

由于十二生肖是以十二地支开始顺序数起的,其中,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龙、巳蛇、午马、未羊、申猴、酉鸡、戌狗、亥猪。十二地支又分别与十二个天干搭配组合,按照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的顺序,依次与十十二地支相匹配,从而形成六十甲子。因此,以十二生肖属相来预测和分析命局,必须在天干地支的基础上进行,这是紫微斗数和中国相术的基本原理。

1、十二生肖的排列是按照十二生肖的自然习性排列,子属鼠,夜明也,因此放在了首位;酉金为杀,被屠宰的鸡也,因此放在了末端。

2、十二生肖属相是按照时辰的起始来定义,从晚上11点到凌晨1点为子时,11点时为本时辰(子时)初起时刻,此时刻出生的人属鼠;1点时为本时辰末时,为下一个时辰起始时刻(丑时),此时刻出生的人属牛,以此类推,下一个11点和下一个1点分别对应着下一个生肖属相。

3、地支寅(虎)和卯(兔)分别处于太阳的生和长的时间阶段,同时,寅木和卯木又分别为禄(天干的木)和禄库,因此,从寅到卯都是吉利的时位,而卯时为本位时,此时刻出生的人属兔。

4、十二生肖属相和十二地支的起始数序相同。申数7,对应着生肖猴;酉数8,对应着生肖鸡;戌数9,对应着生肖狗;亥数10,对应着生肖猪;子数1,对应着生肖鼠;丑数2,对应着生肖牛;寅数3,对应着生肖虎;卯数4,对应着生肖兔;辰数5,对应着生肖龙;寅数6,对应着生肖蛇;午数11,对应着生肖马;未数12,对应着生肖羊。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