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台痛哭指什么生肖?

郁青杉郁青杉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西台的中央是元正殿,也就是皇帝日常处理政务的地方;东西两侧分别是弘义阁和延光阁(后来改名为文德殿),这两座建筑与元正殿相连,而这三座建筑的屋顶都以黄瓦覆顶,所以称为“三殿”或“中三殿”,这三部分组成一个完整的宫廷中心区域。 延光阁的位置在今天的景山之北,今人修的景山宫殿其实是按照旧基重建的,但位置要比原址略南一些。今天去景山公园游玩的时候可以仔细观察一下。

元明两代,每年正月,皇帝都要到此处接受文武百官的新年祝贺,这是一个喜庆的仪式。然而到了清朝,情况却发生了些许变化…… 清朝入关后,统治者为了展示自己“得国正统”的身份,刻意模仿了明朝的许多礼仪制度。除了尊祖训、留明宫等做法令汉族官僚颇感适应之外,新年祭礼的“承明殿贺岁”也差不多照搬了明代的做法。于是,我们就会在清代史料中发现这样的记载—— 年节,先一日帝至宁寿宫,受王大臣等祝嘏[1]。初一至初五日,每日早晚,王公大臣等行庆贺礼。初六日至十五日,每日早,王公大臣等行庆贺礼于养心殿。自十六日期,每朔望辰午,王公大臣等各怀表入内府,向世宗宪皇帝神牌前行礼如仪。(《清史稿·礼二》) 不过这种完全复制明朝制度的做法似乎有些矫枉过正,因为明朝时这里所举行的只是新年朝会,而在清代这里却变成了天天都要举办的“常朝”。这样,本来应该充满喜庆气氛的庆典变成了枯燥冗长的例行公事,皇帝跟群臣一天到晚都在重复同样一件事——“拜年”!

对于这种“年年如一、日日皆同”的生活,有人感到厌烦,有人觉得麻木,也有人产生了抗拒心理。据史料记载,康熙八年(公元1669年),年仅五岁的康熙皇帝第一次参加“常朝”的时候,由于不熟悉朝仪,一时惊慌失措,竟然跑进坤宁宫,结果差点被自己的母后给教训了一顿。 而到了晚清时期,这种现象变得更加夸张——光绪皇帝不但要每天在“三殿”里面对群臣重复“请安—谢恩”这套流程,而且每天黎明就要起驾往这里走,一直折腾到中午才回宫吃饭! 如此累赘繁琐的礼仪制度无疑让清廷深感疲惫,因此就有大臣上书提议改变这种习俗——不如回到太祖时期的惯例,只在元旦这一天行“拜礼”即可。

当然,这位大臣之所以会提出这样的建议,是因为他看到了“承明殿贺岁”背后隐藏的实际问题——满汉官员的福利之争。 众所周知,清代的礼仪制度有一个很重要的特征就是“满汉分庭”,就是在所有礼仪场合,满汉官员必须分开排列,不能混在一起。这就使得每次举行仪式的时候,两边都要各设一座朝堂,显得非常麻烦。 如果能像太祖时期那样统一行动,岂不是省去了很多麻烦? 大臣们的这个想法当然是很好的,可是现实总是不尽如人意。清廷虽然同意了这个建议,但却附加了一个条件——只在正月初一这一天允许满汉官员合为一处行礼,其他时间必须依旧制各行其是。这就是“西台痛哭”背后隐藏的实际问题:礼仪制度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会在历史发展中不断进行调整以适应社会的需求。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