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潭大学为什么衰退?
湘潭大学1958年创建,1978年经国务院批准复校,1998年至2003年为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2018年成为湖南省、教育部、司法部共建高校。
湘潭大学目前有湘潭、雨湖2个校区,占地3200亩,建筑面积114.25万平方米,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5.58亿元,各类藏书439万册。现设有21个学院,教学学院15个,学科覆盖文、史、哲、理、工、经、管、法、艺等10大门类,化学、材料科学、工程学、数学等4个学科的ESI排名进入全球大学和科研机构前1%。有3个国家重点学科,5个湖南省国内一流建设学科,10个湖南省国内一流培育学科,4个学科(群)入选湖南省高等学校“国内一流建设学科”。
现有国家级特色专业11个。现有教职工2689人,专任教师1644人,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者975人。现有全日制在校学生32071人,其中本专科生27672人、研究生4172人、留学生227人,已形成互促互动、协调融合的办学格局。
湘潭大学为什么由高峰跌入谷底?原因很简单,湘潭大学在80-90年代高速发展,拥有良好的社会声誉和广泛的群众基础,甚至在全国具有较高的知名度,成为湖南高校改革发展的排头兵,也一度成为湖南人的教育象征、湖湘文化的传承者。
1998年湘潭大学进入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行列,湖南人的自豪感更是油然而生,然而随着“985工程”高校名单的公示,湘潭大学失去了新一轮高校竞争的战略机遇,开始逐渐掉队并最终跌入谷底。
事实上,湘潭大学成为双非高校并非一朝一夕形成的,而是国家进行“双一流”战略布局后所逐渐暴露的竞争力不足问题(注:“双一流”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是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以下统称三部委)在“985工程”和“211工程”的基础上,根据世界大学发展趋势和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做出的新部署,代表国家高等教育最高水平)。
“双一流”在战略布局上考虑了区域和学科的平衡性与发展,在“985工程”、“211工程”高校的基础上增加了若干高校,使得更多的区域和学科进入到高水平大学序列,例如北京交通大学(有轨道交通电气化与自动化等双一流学科)、中国石油大学(A/青岛)和中国石油大学(B/北京)(有石油与天然气工程等双一流学科)、西南大学(有园艺学等双一流学科)等高校进入一流学科建设高校行列,从湘潭大学的老家湖南来说,“双一流”后湖南的中南大学、湖南大学和湖南师范大学成为了双一流的“湖南担当”。
湘潭大学未能够进入“双一流”建设高校,也失去了湖南在“双一流”高校布局中的增量,同时也说明了湘潭大学与国家“双一流”战略目标的不匹配性,竞争不过北京交通大学、西南大学等“双非高校”,自然也跌入谷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