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属五行属什么?
“五行”之说,首见于《尚书·洪范》。金、木、水、火、土“五行”,被古人用做基本元素和构成宇宙的五种基本物质,用以说明世界万物的起源。 金者,成器之质也;木者,成长之质也;水者,就下之质也;火者,炎上之质也;土者,尊位于中央,载金木水火者也。 ———引自《尚书·洪范》 东汉大儒郑玄为《尚书·洪范》作注时言道:“五行,五常之行也,谓仁、义、礼、智、信。今五德终始,更相代换”。 此言认为金、木、水、火、土五行分别对应仁、义、礼、智、信五德,且各自相生相克,循环不已,形成一种永恒的运行规律。
后世将这五种属性称之为“五行属性”,将其赋予自然界及人类社会各种事物,用以解释它们的起源及其相互关系。 “五行说”不仅在中国古代哲学中占据重要位置,且对中国文化产生着深远影响。
中医理论即以阴阳五行作为基础。中医学经典著作《黄帝内经》提出:“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黄帝内经·上古天真论》)。 这里的“法于阴阳”中的“阳”指日光、热,“阴”指雨露、凉;所谓“五行”就是金、木、水、火、土。
在生理基础上,中医强调五脏(心、肝、脾、肺、肾)与六腑(胆、小肠、胃、大肠、膀胱)之间的关系:“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肺者,相傅之官,治节出焉。……” “肾者,作强之官,伎巧出焉。……肝者,将军之官,谋虑出焉。……” 这里对五脏的功能作了详细的描述,其实这些功能用现代语言描述即为:神经系统的功能、内分泌的功能和免疫功能等。 对六腑的生理功能描述则为:消化食物、吸收营养、输布精微、排泄糟粕等功能。 五脏与六腑相辅相成,构成了人体的整体功能,从而保证了生命活动的正常运转。 在病理方面,中医学用阴阳五行来解释病理变化也有丰富的内容。
如中医将热证分为实热与虚热两类。因人体阴阳失衡所致的实热,可用寒水制火的方法治疗,即用寒凉药物帮助阴阳失衡的机体复归平衡状态。而对于久病伤阳,或年老体衰,导致的虚热,则应补阴泻阳而治,即在补阴的基础上加用清热的中药。
另外,中医还将疼痛分作“实痛”与“虚痛”两大类,认为“实痛”是由于邪气壅滞经络,影响气血畅通,致局部经脉受阻而引起的一种疼痛症候。对于此类疼痛,当祛邪通络为治,可选用针刺、艾灸、中药热敷、熏洗、外敷等法。 而“虚痛”则是由于正气虚弱,气血不足,或劳累过度,耗损正气,导致经脉失养而引起的一类疼痛。此时应对症施治,益气养血,补虚固本,或休息调养,亦可酌情使用针灸、按摩等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