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公司能活多久?
看了下最高票,是位老大哥 这位老大哥可能是对当前社会经济环境最悲观的 可能是我比较乐观 所以想讲讲我的想法 中国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目前来说确实面临很多困难 但是不要忽视一点——中国是拥有全球最多人口的潜在市场 在这种“大”的环境下 只要不犯战略性的错误(比如以前华为没把荣耀剥离) 任何企业都可以活得比较滋润 现在很多企业都学精了 利润最大化,钱多多,赶紧往外分 以前那种抱着大腿啃的大股东心态越来越少了 所以对于很多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的财务状况我们还是应该谨慎乐观
当然,企业是有等级的,就像人类分为三六九等一样 我说的中国企业主要是指民营经济,或者叫非公有制经济 这些企业中有很多实际上已经具有全球化竞争力 而且有些领域还是独占鳌头 对这种企业的竞争力和前途我们不应该有任何怀疑 再看看国企,确实是存在很多问题 有的根本就不是什么问题 只是体制问题 但即使是这些问题,其实很多也是在向好的方向改进
最后说一下,我是非常拥护党的领导的,也是坚定的社会主义者 我认为,我们的问题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没有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问题 我们一直在努力追求效率(发展生产力,搞现代化) 却忽视了公平(分配机制、再分配机制) 的调整 因此导致了贫富分化,引发了各种社会问题 这实际上是一种扭曲的市场经济 这种市场经济是在政府的调节之下 或者说在市场的边际效用之下 我们现在需要做的是继续改革开放,完善市场体系 同时加强政府对社会的调控能力 而并不是要消灭市场,或者回到计划经济
公司存亡之道的比较,会让人对“大企业病”有切肤感受。国外企业敢于打破现状,不断自我创新,不断进行业务上的“新陈代谢”,有死有生,但使企业的活力永葆青春。而反观国内,许多成功的企业或企业家,却常常在事业巅峰期后跌下马来,最根本原因就是,这些企业或企业家陶醉于现有的业绩,而丧失了居安思危、不断自我革新的勇气。在过去的30多年,中国经济的持续高速发展,成就了许多商业神话,一大批国内企业跻身世界的“巨头”之列。然而,对这些企业忧患意识的拷问不得不令人警醒:您能否保证,您的企业或业务在10年、20年后依然保持基业常青?
“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揭示了中国朝代兴亡的周期率。在企业界,从某种意义上看,也同样存在着一个“商代周期”。国外很多大公司,都是由小作坊慢慢做大的,大到一定程度之后,再拆分为若干业务独立子公司。分是为了活,活了之后又会不断扩张合并,周而复始。以微软为例,1986年微软上市时销售额仅为0.16亿美元,利润280万美元;微软在2000年度销售额为196.52亿美元,利润62.35亿美元。规模迅速扩张致使公司决策缓慢、创新力下降、官僚繁冗等“大企业病”日益严重,公司开始通过分拆部分业务等方式谋求发展出路。2003年9月,微软将旗下MSN音乐部门独立运营,2004年11月,在互联网搜索业务上屈居次席的搜索引擎“必应”(Bing)正式从微软分离,单独运营并直接向比尔·盖茨汇报工作。在不断扩张壮大与拆分革新过程中,“商代”周期推动着企业不断延续下去并永葆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