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个月婴儿喝水多好吗?
三个月的宝宝如果喝水的量特别多,并且已经出现了“水中毒”的表现,需要立即给宝宝停止饮奶和水,进行纠正。 很多家长都会发现三个月以下的宝宝出现吃得多、饿得快,或者吐奶、拉肚子的情况,其实这有可能是由口渴引起的。
因为宝宝的胃容量小,吃的奶容易在肚子里聚集,产生饱胀感,这样孩子就会通过哭闹来向父母传递信息。这个时候家长就需要及时给孩子补充水分。 但有些家长却发现自己的娃特别爱喝水,尤其是每次喝了奶之后,总是迫不及待地找水喝,甚至直接拿起妈妈的口红或者其他物品就大口灌下去,家长看了很担心,怕对娃造成不良影响。 其实呀,宝宝多喝水确实是有益健康的呢!但要注意,这里的“水”可不要指各种饮料哦~
0到6个月的宝宝,体内的液体含量(如水)一般占体重的70%左右;6个月到1岁的宝宝体内液体的比例会降至50%,但总体积却要比前者大2倍。所以足月的宝宝,每天只需要喝500ml的水就足够了。 而对于早产儿或低体重儿来说,由于存在器官发育不完善的问题,对水分的需要量会更少。
值得注意的是,当宝宝出现腹泻、呕吐以及发热等情况时,也需要适当多喝一点水,以补充因丢失而需要额外增加的水分。 除了生理性原因导致宝宝需要补水之外,家长还要注意观察宝宝有没有环境高温、衣物过厚等导致出汗过多情况的发生。如果有,也需要及时为宝宝补充水分。
不过,要注意的是,给3个月以内的宝宝喂水应该特别注意水量和次数。一般情况下,妈妈可以先给宝宝少量多次地喂水,每次5-10毫升,一天4次。等到宝宝4个月后,就可以将喂奶间隔期间的喂水量增加到120毫升了。
水是生命的源泉,人体中水份的占比大约在百分之六十到百分之七十左右,水参与了人体的代谢和各项机能,对于维持人体内环境的稳定有着重要的意义。对于人体对于水的代谢而言,一方面不断地从外界环境中摄入水,另一方面则不断地通过排泄、排汗、呼吸等方式排出水份。
人体摄入和排出的水份总是处于动态平衡之中,人体的水份出现极小的波动就会对内环境的稳定造成影响,出现内环境紊乱,甚至会威胁到生命安全,医学上将水摄入不足称为脱水,而水摄入量过多则称为水中毒。无论脱水还是水中毒都会严重的影响人体健康。
那么对于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喝水问题究竟应该怎样做才是正确和科学的呢?对于人们经常遇到的一些疑问应该又怎么样的正确解答呢?
对于婴儿每天该摄入多少水份,该如何补充水份等问题众说纷纭。
婴儿由于生长发育速度快,基础代谢率高,对于水份的需求也很多,但是3个月以内的婴儿每日正常母乳喂养后无需额外补水。而有些父母则担心孩子上火等问题从而人为地每日给孩子额外补充水分以为可以改善孩子的大便干燥等症状或者错误地认为“多吃水,好拉尿”。
而实际上母乳和其他食物一样,其中大约有80%的成分是水,无论是母乳还是奶粉喂养无需在两餐奶之间额外补水。尤其是对于较小月龄的婴儿而言,摄入超出正常水平的水分,对于其体重在当时和之后都会产生不良影响。而摄入额外水份造成体重增加缓慢的婴儿与进展正常的婴儿相比较,其在后续的增长过程中也不能够追赶和弥补早期体重增长缓慢所造成的不足。而过多的水摄入同样会给婴儿的肾脏造成不良影响,因为婴儿期肾脏处于相对不成熟的水平,对于水中毒耐受度差,因此极易引起水中毒。
所以对于3个月以内的婴儿在正常母乳喂养等条件下不推荐额外补水,否则对于婴儿的生长和肾脏健康都会造成消极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