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五行属于什么意思?
药物的性能用五行理论加以概括,始见于汉·许慎《说文解字》:“药,治病草也。有酸、咸、甘、苦、辛五味”。宋·高保衡等编撰的《开宝本草》进一步阐述为:“药有五性,寒热温凉,各有所主。”金·张元素在《医学启源》中解释更为详尽:“药有阴阳,各分寒凉湿热。凡寒者味多沉滞,热者味多升发,湿者味多濡泻,热者味多清利,燥者味甘平,枯者味多辛酸。”这些记载,至今仍被医药界所沿用。
那么为什么采用五行来形容药物的性能呢?这是因为五行学说是基于古人对事物观察的经验总结,具有广泛的适用性。早在《尚书·洪范》中就阐述了五行与万物的关系:“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土爰稼穑。润下作咸,炎上作苦,曲直作酸,从革作辛,稼穑作甜。”这里的五色(赤黄青白黑)、五味(酸苦甘辛咸)、五音(宫商角徵羽)、五时(春夏秋冬)、五方(东西南北中)乃至五行相生相克的关系都被归纳到五行的范畴之中。
中药的性能包括气味颜色、归经、毒性等方面,其中气味又是最基本的属性,因此以五行的方式对其概括是符合药物自身特性的。 另外需要说明的是,药物的五行归属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比如清热药大多归于火属,但其中的石膏属辛寒,归肺经,显然不属于火行;而肉桂辛甘大热,归肾经,则是火的代表。这就要求我们在应用五行理论来认识药物时要灵活对待,不可拘泥。 至于将药物分为上中下三焦,以及由此而来的升浮、沉降、平和的性质归类,则是中医基础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这里就不再赘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