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五行是什么意思?
这个“五行”不是我们现在说的水、火、木、金、土,而是指五种德行。《尚书·周书》里有记载:“文武成康,昭穆之世,厥德萌萌(这个字打不出来,同萌),永冠厥臣。”意思是武王、文王、成王、康王的德行就像草木发芽一样蒸蒸日上,他们在位时做的大臣的品德也就一直非常高了。
这是中国最早的关于五星德的记载。然后孔子在《论语·雍也》里又说:“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这里的星德跟现在一样,指的是仁德。 那孟子这里的五德到底是什么意思呢?我们看《滕文公上》中有记载:“夫仁者,谓其中心欣然若志曰,‘若此则可谓仁矣’,仁乎,我欲仁而斯仁至矣。”这里把仁德比喻成种子,只要心中愿意,仁德就如同种子长了出来一样。
孟子的五德其实就是他自己的学说核心,即仁、义、礼、智、信。 比如说他在《告子下》里就说:“仁,何谓也?”然后解释道:“仁,仁者也;义,宜也;礼,履也;智,知也;信,行也。”“君子所性,仁义礼智信皆有之矣。” 所以学习孟子学问的关键就是培养自己内心对这五常德的向往。
比如说你在日常生活中总是不假思索地助人,那么久而久之你的内心就会对仁产生一种归属感。这种归属感的形成是自然而然的,就像你学习知识一样,学久了就自然有自己的见解。所以学习孟子学到最后其实是一种自我意识的觉醒,我越来越觉得自己像一个人了,有一种自觉自律自强的心态。这当然是一种很好的感觉。
孟子五行说,是中国哲学家孟子关于仁、义、礼、智、信五德之起源及其相互关系的重要论断。五行指仁、义、礼、智、信五者。
孟子强调人性本善,仁义理智根于心,五者均为天爵。所谓“五行”是孟子关于人的精神品性范畴,实质是一种内圣外王之道。
孟子提出,仁、义、礼、智等人类一切优秀的品性,原本就是每个人心灵中所固有的,人们之所以能够具备这些美好的品质,就是因为这些优秀品质本来就是人的本质所固有的德性。孟子所谓的“性善论”并非如有的论者所批评的,是一种孤立的、不接触实际的想当然的主观主义论断,而是孟子基于长期的实践考察和社会阅历才得出的一种带有普遍意义的结论。
孟子的“性善论”尽管从抽象的意义上说,具有一定的缺陷,并且与实际的人性具有一定差距,但是,孟子的“性善论”作为一种道德理想,作为一种内省的功夫,对于人们提高道德水平,培养良好品格,保持刚正不阿的品性,具有重要的激励和示范意义。
作为儒家道德哲学的始初形态,五行说强调人的道德修养、道德自觉和道德实践,为人们确定了修养身心的总路线、总目标。从孟子到董仲舒五行说的发展形态来看,始终以实现儒家人格理想为旨归,即由内圣而外王,这一儒家人格理想在董仲舒那里以“王道”“大一统”作为现实的施政方略,而“王道”和“大一统”的实现又离不开从“五行”开始的内圣功夫。因此,五行说作为一种精神实践和人格培养的工夫论,以精神实践为起点,以人格培养为途径,以成德成圣为归宿,在实践的过程中,又与外王事业密切相关,从而构成了一个相对完整的体系和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