奶粉中的左旋肉碱有什么作用?
在《食品营养与卫生》教科书里,对左旋肉碱的介绍是:一种类固醇氨基酸,又称维生素BT,化学名为α-丁酸丙二醇酯,存在于动植物体内,可由人体自身合成,是人体必需营养素之一。 那左旋肉碱到底是什么呢,又有哪些具体的功效和作用呢? 左旋肉碱是一种类维生素,其化学名称是β-甲基丁二酰酮。它是使肉类具有香味的氨基酸衍生物。它最初从牛肉中提取,因此称为肉碱(carnitine);之后从猪肾中发现,又称作肾碱 (renicin) 。
目前人工合成的左旋肉碱有五种:D-型左旋肉碱、DL-型左旋肉碱、L-型左旋肉碱、LC-型左旋肉碱以及AL-型左旋肉碱。其中最为常用的是L-型左旋肉碱和DL-型左旋肉碱。
1948年,科学家首次在人体血液中发现了左旋肉碱的存在。随后,人们又在肝脏、心脏、肾脏、胰腺、骨骼肌和其他组织器官中检测到了它的存在[1]。 20世纪70年代初,科学家们发现,给患有心脏病且摄入脂肪量高的动物注射左旋肉碱后,它们心脏病的症状明显减轻或者消失了。由此证实了左旋肉碱对于心血管系统的保护功能和降低胆固醇的作用 [2]。 目前,我国官方制定的食用安全剂量为每天3g,美国FDA认证的每日推荐摄取量为6mg/kg体重。值得注意的是,孕妇及哺乳期妇女禁止服用该药物。
如今,左旋肉碱已被应用于糖尿病、肥胖症、高血压、高脂血症等疾病的治疗之中[3]。 那么左旋肉碱是怎么发挥这些功效的呢?这就要聊一聊它的代谢过程了。
通常而言,人体摄入的蛋白质需要先经过消化吸收,然后变成单体氨基酸后再合成新分子的蛋白。而左旋肉碱是一种脂肪酸类的营养物质,首先进入血液,被运送到肝脏及其他组织进行分解利用。
其中,肝脏是左旋肉碱代谢的重要场所,其含量会随之发生变化。在正常哺乳动物体内,当人体服用左旋肉碱后,肝脏中酶的含量会立即增加,24小时后达到高峰,之后逐渐下降[4]。
当机体缺乏左旋肉碱时,会导致肝、心、脑等细胞线粒体脂肪酸氧化减弱,引起脂质在血管壁堆积,进而引发动脉硬化或血栓等疾病。而在补充适量的左旋肉碱后,能够减少细胞内脂肪酸的含量,从而起到预防冠心病、心梗、中风等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发展。
除了心血管系统之外,近年来研究最多的就是左旋肉碱在对脂肪肝、肥胖和糖尿病的作用了。 早在1978年,就有研究发现,给小鼠注射左旋肉碱后可以显著减轻由四氧嘧啶引起的糖尿病病情,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抑制胰岛素抵抗的发生和发展[5]。
左旋肉碱还可改变机体对其他营养物质的吸收和利用,从而影响糖类、脂肪的代谢,最终实现降低血糖、胆固醇的水平,防治肥胖及其并发症的效果。 当然,左旋肉碱的这些功效也不是凭空而来的。在临床试验中,来自美国的研究人员给患有心血管病的高胆固醇患者每天服用1g的左旋肉碱,结果患者的胆固醇水平明显下降了,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也得以改善[6]。
另外,有研究人员给受试者口服不同剂量的左旋肉碱(0.5g、1g 和 2g),连续服用2周后,发现受试者血浆中游离脂肪酸的含量明显下降,并且不伴有血甘油三酯和水溶性维生素的增加,提示低剂量的左旋肉碱具有促进脂肪酸氧化、预防心血管疾病的作用[7]。 值得一提的是,尽管目前尚无左旋肉碱致癌的报道,但鉴于其对心血管系统和脂质代谢的影响,长期服用应密切关注相关不良反应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