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少城为什么叫少城?

嵇浴隆嵇浴隆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成都有两座城,现在的“成都”和“少城”(旧称); “少城”,这个名称最早出现在汉朝,当时成都的城墙刚刚扩建完毕,汉王刘璋在此设立府第,因城南有少城、太城,所以又称“两城”。 《三国志》裴松之注里专门介绍了这一点:“成都府,汉益州治所在此。世宗永平五年,徙治雒县。蜀本治益州城,汉桓帝时移治于此。城南有少城、太城。” 但这座城的范围究竟有多大,裴松之也弄不太清楚:“蜀既都成都,筑城以居之。自正东起西南,周回四十五里。城西有外城,东西长而南北短,亦周四十五里。故郭仲畅诗曰:‘广府三千丈,峻墙三百仞’是也。” 从这段描述来看,东汉时期的成都城应该算是比较宽阔了。

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成都的地位越来越重要,逐渐成为西南地区经济文化中心的,因此城市发展也进入了“快车道”。西晋武帝司马炎建立西晋王朝后,在成都设有益州刺史部,管辖益州及梁州的一部分,并把原属凉州的武都郡划给益州管辖。这样,原来隶属于凉州管辖的武都郡与今甘肃天水一带地区就归属益州辖领,而这两地历来就是蜀汉政权的根据地。

蜀汉灭亡后,李雄据有川蜀之地,国号“大成”。他迁都成都,在晋朝封地为疆域的基础上修葺城池,扩大城市规模,并将蜀汉的旧京锦官城作为宫城,位于整个城市的北端。

这时成都城的布局应该是前朝的宫殿区,也就是“少城”所在的区域,因为位置优越,商业兴盛,成为全城最富丽堂皇的地区之一。到了唐朝时期,这里的“百亩庭中”还是“万井鳞次”;南宋诗人范成大来到成都时,还看到了城中的“少城”和“大城”。可见直到宋代,成都的两大城区仍然保持着“双城的格局”。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