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50万元怎么投资?

公哲公哲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先说一句,我并不是理财规划师!关于财富管理这个问题太宽泛了,因此我的答案肯定无法令您满意!所以我只谈我对“如何”这个问题的看法。 我觉得一个人如果想合理的运用这笔钱,首先应该思考的是“我能承担多大的风险”和“我期望的收益是多少”这两个问题,因为只有确定了这两个问题,才能确定钱该怎么花——是买保险还是买基金?是做长期投资还是短期投机? 是先定收益目标再定风险策略呢,还是先定风险策略后定收益目标?不同的人对于金钱的风险和收益的承受能力是不同的,因此我们没法给出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投资建议。

举个例子: 两个人同时去应聘,A说自己可以接受一天工作12个小时并且没有休假,但每月工资只要3000元;B说同样干12个小时但没有假期,要求工资4000元。你觉得哪一个人更符合公司招聘的要求呢? 当然是A,因为A的工资要求比B低,同时公司支付的工资却和B一样多。虽然A做的工作可能更多,但A本身对这个工作本身的价值评估反而更高(通过加班来赚钱而不是直接要求加工资更能体现A对于这份工作价值的认可)。

上面的例子看似荒唐,但其实反应了一个真实的市场现象:有些人明明天赋异禀,但却挥霍无度,最后穷得叮当响;有的人明明其貌不扬,却天天躺着中彩票,富甲一方。 为什么会有如此大的差距? 因为人们在面对金钱的时候会不由自主的带着“人性”这个有色眼镜去看待它。

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往往将金钱与欲望划等号:有钱=任性。于是有了上面夸张的例子。 然而真实的情况是这样的吗?金钱真的等于欲望的满足吗? 如果我们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的话,上述例子其实是完全正确的。因为从微观经济的角度来看,个体在做决策时肯定是最大限度的追求利益最大化。为了挣钱而挣钱,至于方法是否得当并不重要。 但问题是:人真的是理性的动物吗?人的行为就真的完全受利益的驱动吗?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人的很多行为都是非理性的。例如很多人明明知道吸烟有害健康,但依然会吸烟;明明知道熬夜不好,但还是熬夜。这是因为人的决策并不是完全理性的,受制于认知偏差的因素很大。

如果从心理角度来讲的话,上面的例子就显得合情合理了:因为人们在做决策的时候不是完全理性且一致的,因此出现了A和工作时间更长但收入更少的人也很正常。 那怎么办? 既然知道了人性的缺陷会导致我们在运用钱财时出现偏差,那我们是不是就应该克制自己的欲望?努力克服人性的弱点,尽量让金钱的使用更加“理性化”呢? 也不是这样,因为我们每个人都是普通凡人,有着七情六欲,一旦我们放弃了追求自己想要的生活而强制自己过另一种清苦的生活,那么这种生活质量上的下降就是不可避免的了。 人活着真难啊!想活得快乐一点不容易呀!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