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行各对应什么颜色?
五行的颜色,其实是一个现代的划分方法,它来源于中国古代阴阳学说,认为天地之间存在两种力量,一种主升,一个主降,因此用五种物体来象征这二气。这五个物体就是木、火、土、金、水。 其中,木代表阳气,由生长开始,所以是绿色的;火代表阳气的炽烈,自然就是红色;而土是在木生火的过程中出现的,自然代表黄色;金生水,由水开始到金结束,所以是白色;水是阴中之阳,自然是黑色。 在《黄帝内经》中,也提到了五行的颜色: “东方青色,入通于肝……其气厥阴之分,其色青矣。”(《灵枢·五色》) “南方赤色,入通于心……”(《灵枢·五色》)
“中央黄色,入通于脾……”(《灵枢·五色》) 北方白色,入通于肺……“(《灵枢·五色》) 西方黑色,入通于肾……(《灵枢·五色》)
后来,中医用五行理论,来阐述人体的脏腑组织结构,认为每一个脏腑都有一块属于自己的“土地”,这个“土”也就成为了这个脏腑的象征之物。因而,每一脏都有着对应的色彩。 现在,临床上常会见到通过观察人的肤色来判断体质的方法,实际上就是以五行五色为基础得来的。比如,如果一个人的肤色是偏黄的,那就是土形人,这样的人一般脾胃功能较好,但如果过黄则说明湿热过重了;如果一个人的肤色偏红,那就是火形人,这类人对环境适应能力较差,容易上火;如果一个人的肤色是偏白的,那就是水形人,这种人一般阴气比较重,属于虚寒之体;如果一个人的肤色是偏黑的,那就是黑形人,这类人一般阳气过重,容易出现热症。
当然,现在也有很多人已经不认同这种古老的医学理论了,把它当作一个有趣的常识看待。
中国色彩哲学中的五色学说,与色彩的物理客观属性几乎没有相互联系,而是在人伦本位基础上所进行的联想性赋义。
其中黄色象征土,是中央的代表色。在五方正色中,黄色的地位和象征意义都是比较特殊的。作为土的颜色,由于土是构成四方的基本要素,因此黄也常常具有比青、赤、白、黑更高的地位。如《礼记·王制》中记载的周代色彩制度里,虽然周天子崇尚“黑色”,但是诸侯国中,却“不隧(隧”同遂“)黄”,即诸侯国的色彩都不能使用本应为中央周王室专用的黄色。
同时又由于中央有中国之中心的意义,因此黄色也就相应地具有了中国色彩的意义。从汉代直到清代,黄色都是皇家专用色,而将黄色象征权力,黄色专属使用制度,均是在颜色象征中国这一制度的衍生基础上形成的。
赤色象征南方。赤色是南方正色,象征太阳和火焰,代表着阳气、热烈、温暖和热情。西汉末期的哀帝和东汉时期是赤色最为盛行的时代,甚至发生了王莽发动“红巾起义”,最终取西汉而代之的大事件。赤色是“革命”的色彩,象征着正义。因此,到了东汉末年,张角领导农民起义,也利用了象征“革命”和正义的“赤”色。其起义军的头巾是红色的,历史上称为“黄巾军”。
青色象征东方。青色是东方正色,是一种兼有蓝、绿两色的特点。《说文解字》说:青,东方色也 。
古人的青色,后来被分化为蓝色、青色等数种颜色。最初,苍、青、绿、蓝等色的本色都是青色。古人尚青色,认为青色是生命之色,是自然万物之色。
白色象征西方。白色是西方正色。《说文解字》说:白,西方色也。
白色在五行中为西方之色,而西方之神为“金”,也从物象上对应着白色的质感特征。同时,金在五德中的本性为肃杀、凛冽,因此,在本色中也具有寒冷、萧杀而明亮的质感特征。古人尚白,将白色作为象征吉祥的服饰、器物以及祭天明堂的颜色。
黑色象征北方。黑色是北方正色,“黑”字在《说文解字》中解释为“火所熏之色”,是烟田之色。《释名·释言语》中说:“黑,阂也。阂塞光润也。”从这些解释中可以看出,黑色的由来及其本身,都与光相对隔阂、堵塞紧密相关,它和五行中北方之神“水”的凝重、晦暗、沉滞以及五德中的“刑杀”本性是一致的。